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整体居民幸福感并不高,未发现地区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仅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性。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发达地区的幸福程度提升得不如预期,既是因为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标准提高了,收入增加使得人们对于感觉幸福的经验也提高了;同时,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大,人们在相互比较中,也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幸福体验,从而降低了整体幸福感。
收入不仅可用于满足消费,也是衡量自我价值的尺度。虽然依据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收入提高,而其他人的薪酬不变,就没有人受到伤害,但社会比较告诉我们,个人的收入提高也会与其他人的幸福感相关联。所以,人们关心其相对所得,而不是所得的绝对收入,人们想超过他周边的人。而发达地区富人多、收入差大,是其百姓主观幸福感未能变得更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居民更幸福
让我们再来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发展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许多研究发现,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国家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从人均年所得、人均GDP两个角度来观察经济发展、财富积累与社会幸福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总体上,经合组织(OCED)的大多数国家的人们生活得比较幸福,北欧等国家体现得更明显,这显然与他们国家的人均GDP高是有关的,但也有反例,如墨西哥等国家人均GDP不高,但生活满意度却比较高。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可以发现:总体上,富裕地方的人们比贫穷地方的更幸福。当收入的增加能够使人们脱贫时,收入与幸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贫穷时提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感最大,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幸福感就会持续下降。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更具备条件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发是:我国正处在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以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幸福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若要进一步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还必须在百姓心理满足感、家庭生活质量、健康水平、生态环境、社区建设、基本人权等方面增加公共支出,改善城乡居民的社会环境和综合感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