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使用这种主观幸福感定义人们的生活感受得到了心理学成果的支持,心理学家卡尼曼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的幸福经验时刻都可以被这种单一的总结衡量方法合理解决”;此后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大多时候,人们都能对自己的生活作整体评估。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幸不幸福,怎么才幸福,只有公民自己说了算。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把抽样调查作为统计调查的重要方法而加以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90%以上的统计调查都是采用抽样调查来进行的。实践也表明,精心设计的抽样调查完全可以在精度上胜过全面普查,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都把抽样调查作为因果分析和政策评价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运用。
在中国国内,同样采用主观幸福调查问卷衡量幸福标准的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下称“大调查”),被学界认为是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一贯性以及具有很好的国际比较性,对社会总体幸福感研究来讲,整体生活幸福感对政策制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调查”参照国家统计局全国经济普查的抽样方法投放问卷,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04个城市和300个县。被调查者分布比重与各省的人口比例相协调。如河南省人口最多,调查者的比重也最高,达6.68%。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打破常规,为调查开通了投递绿色通道,使全部调查问卷明信片都在4天内顺利到达被抽样地区,确保了此次调查的高效率。2006—2009年,每年调查发放的问卷都是10万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80%以上。
为了保证本调查的权威性和科学性,4次“大调查”的全部数据录入编辑、审核处理,以及统计分析均由国家统计局数据管理中心负责。
“大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程度、各种收入水平及各常驻地区,综合4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部分为城镇居民。城镇居民的比重为77.7%,农村居民的比重为22.3%。
在问卷回收的8.6万公众中,包括了各个收入阶层的居民。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人占40.4%,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的人占44.6%,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的人占12.4%,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人占2.6%。
也就是说,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家庭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5.0%,可以说“大调查”是面对普通民众的调查。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大调查”有这样的评述:“无论是从统计学、发放的范围,还是答卷群体的结构分析上,它充分地代表了我国整个民众的基本状况。”
越富有越幸福?
更多的财富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幸福感?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讨论国民的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作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利。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贫穷困顿之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地繁荣幸福。”但在某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
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提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人要想快乐,便脱离不了享受的物质手段,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主要就是财富,但是人们可以在拥有较少财富的情况下达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境地,而在财富极为充裕的情况下,却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马克思侧重从社会性层面来看待幸福感。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内,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就幸福的终极价值而言,平等、自由、和谐都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财富与幸福到底是什么关系?越富有是否就会越幸福?
根据现代经济学原理,对于“完全理性”的人来讲,如果财富越多,那么选择的自由越大,那么就更可能获得最大化自己幸福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然而对于“完全理性”这一前提假设却一直争议不断。
为进一步发现物质财富的多少与人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大调查”中连续4年的随机大样本城乡居民调查数据,从不同的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预期变化以及家庭金融财产变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居民生活幸福感进行研究分析。
高收入不一定最幸福
根据对答卷者定制“家庭年收入”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组数确定为2万元以下、2~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4组。从连续4年的数据看,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居民生活主观幸福感相对稳定,反映的趋势基本相同。
从表1的2009年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低收入家庭的幸福感明显降低(我国目前低收入群体人数较多);收入对居民个体主观幸福感影响明显;最高收入群组的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重明显高于中上收入群组,说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对幸福感的作用变小,甚至出现负影响。
在图1中,“很幸福”线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升得非常明显,“比较幸福”线是一条倒U形曲线、收入5~10万元是最高点,“一般”线是一条沿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曲线,“很不幸福”线是一条两头高中间低的正U形曲线、收入为2~5万元是最低点。说明高收入家庭两极分化的比较大,即很幸福和很不幸福的比重都高,而感觉一般的比重相对少得多。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尤其是占总数近一半的2万元以下的家庭,影响极为明显;高收入家庭,收入对其幸福影响已经很小,与中高收入家庭相近,但开始出现差距;同时,收入的提高在不幸福和很不幸福人群中出现负影响,所以,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出现分化,“很幸福”和“不幸福”两头的比例增大。
有房有车,就会幸福吗?
房价跌会让更多人感到幸福
随着房价的上涨,对房价的预期成了全国相当一部分居民在2009年重点关注的事情。2009年“大调查”中增加了对于居民购房计划以及房价预期的问题(图12)。
对于在预期房价不变或下跌的人,幸福感相对较高。在预期房价上涨的人中,如果房价在5%或10%以内,对于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如果房价上涨超过10%,则感到很不幸福和不幸福的群体比例则明显增大。房价变化有两方面的影响,对于没有房的居民也许感到房价的升高增加了未来生活的压力,但对于有房的居民来说,并不希望自己的房产贬值,相反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增值可能会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买中档车的人更有幸福感?
2009年的“大调查”还增加了居民未来计划购买汽车价位的问题(图13)。问卷中将汽车价位的选项分为5档:5万元以下、5~10万元、10~15万元、15~30万元、30万以上。城乡居民2010年选择购买这5档车的比例分别为32.64%、35.98%、19.81%、7.38%、4.18%。
随着购车价位的上升,居民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逐渐上升。但与此同时,幸福感的比例并非单调上升,而是在购买15至30万时达到最大比例。总的来说,更高价位的车能够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感。计划购车价位一方面反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居民期望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个很值得思索的现象是,尽管高价位的购车计划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但不幸福感的比例也在增加。可以看到,选择购买30万以上汽车的居民的不幸福感为19.4%,显著高于选择其他价位的居民;不幸福比例最低的是选择购买5至10万价位的居民,这个价位的汽车也是全国居民选择比例最高的选项。
高消费≠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居民将旅游作为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2009年的大调查数据包括了居民未来一年的计划旅游支出(图14),并将其分为5档: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万元、1~3万元、3万元以上。选择这5档的全国居民的比例分别为28.67%、35.97%、24.37%、7.52%、3.47%。总的说来,选择旅游支出1万以下的比例达到64.64%。
与前面居民的购车意愿对比,我们发现两者有相似的地方。选择最高的消费支出(购车价位、旅游支出)的居民的很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最高,但总幸福感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幸福感比例最高的群体选择的是偏中间价位的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并非总能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东西南北中,哪里更幸福?
“大调查”通过对连续3年调查数据的幸福感指数和幸福感百分比的计算、分析(表3、表4)发现:
从整体看各地幸福感总体差异不大,都处在较高的水平,各地区连续3年幸福感指数平均值在3.45至3.80之间,波动幅度仅为10%左右;2009年在3.3到3.8之间,波动有所增大。但3年之间各地区的排名变化较大,所以各地的绝对排名实际意义有限。
西藏2009年最幸福
连续3次的调查数据发现:不发达地区幸福感指数波动很大,未出现连续3年名列前三的地区,除贵州外,也未有连续3年在最后3个位置的。其中,西藏是2009年的第1名、2007年的第18名、2008年的第19名;青海是2007年的第1名、2008年的第30名、2009年的第29名;吉林是2008年的第1名、2007年的第26名、2009年的第16名。同时,幸福感指数最后5名的地区基本上是中西部的不发达地区,其中, 2009年分别是(幸福感比率由低到高):宁夏、贵州、云南、新疆、青海;前几名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其中, 2009年分别是(指数由高到低):西藏、辽宁、福建、山东、黑龙江。
经济发达地区指数和排名不具有优势,虽然波动相对小,但整体幸福感并不明显好于落后地区,3年平均值基本处于中等。
可以看到,用两种方式对全国地区的幸福感进行排名的结果差别不大。
发达地区不一定有更多幸福感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居民生活幸福感排名总体呈现无序的波动状态,但对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水平这两个主要经济指标一起分析(图15)发现:各地居民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微弱正相关关系。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