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在宝钢已经历7个年头。这是一个对产品“由生到死”全过程环境效应的评价和分析体系。负责这个项目的宝钢研究院炼铁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石洪志对记者说,7年前,这个评价体系好像显得很理想化,不切实际;“但7年之后,它的作用已经看得见、摸得着。再过若干年,它可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在宝钢的部分主导产品上,已加上“量化及数字化”的绿色标签,可提供产品全过程能源消耗及环境排放的“量化清单”。在宝钢下游用户的产品出口中,这种绿色标签的作用已有显现。
骆铁军说,中国钢铁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订之中,钢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总思路是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三结合”,技术改造是前两者的支撑点。在技术改造中,要对一些钢厂实施搬迁和布局调整,“‘十二五’将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
调整的依据在于主动应对市场的发展。骆铁军说,在山东、河北等地,一半以上的钢产量要输往华东和华南市场。而在广东,其钢材需求每年达5000万吨,而自产钢仅为1000万吨。这样的布局必然需要调整。
他特别提到宝钢的广东湛江和武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认为“这样的布局调整项目应该尽早启动”,不仅可对应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可对东盟市场形成辐射力。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东盟市场的范围内,韩国浦项等钢厂已有投资的计划,未来这一地区的钢材市场竞争将会很激烈。中国钢厂“早一点形成辐射力,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更加主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