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担忧暗含经济难题
权威专家认为,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担忧,首先表现在对通胀的担忧上。郭田勇认为,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会进一步刺激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攀升并进一步引发资产泡沫;而央行为吸引国际游资,被动投放货币,将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从而陷入通胀怪圈。
同时,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也意味着国家外汇储备贬值,中国人民多年辛勤所得顷刻间缩水。
另一影响是,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品价格上升,从而抑制出口,造成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和就业减少,并且削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挫伤中国的经济复苏。而且,汇率的变动会给许多进出口企业带来额外的负担和慌张,势必带来外汇风险成本的加大。
与之相应的是,进口产品替代的行业也将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包括汽车、钢铁、家电等。此类行业的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竞争较为激烈,而人民币升值以后会导致国外进口产品以人民币报价下降,从而使得本土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并进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盈利水平。
“这些担忧,其实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权威专家向本刊分析。
以对出口的担忧为例,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需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对外需的依赖一直过高。而且,从出口产品的构成来看,郭田勇表示,一直以来,中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水平,经常存在单纯的无技术加工,主要以量取胜,一些企业存在产能过剩。
“中国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许多产业存在工艺落后、高污染、高耗能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对较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郭田勇说。
从进口角度,同样可以解释大量外汇储备的形成逻辑和风险规避之策。采访中,专家表示,大量的外汇储备风险累积,说明国内尚未回答好“如何用好外汇储备”这一问题。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WTO研究会副会长刘光溪指出,和历史相比,我国面临的外汇管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外汇监管难度不断加大,管制效率不断降低,管制成本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外汇形势逆转,人民币呈升值态势,国内外汇资金流向已经由资本外逃转变为资本内流,传统上对贸易“奖出限入”、对外汇“宽进严出”的政策思维有待修正,新的经济和外汇形势需要出台支持减顺差、走出去、促平衡等新的政策措施。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向本刊表示,可以把多余的外汇储备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则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国家正遭受缺钱困扰,“中国可以借此加大谈判筹码,要求西方国家开放市场,准许高科技产品出口,同时向中国开放资源品和金融市场,打破国际大鳄对国际市场的垄断。”
在热钱问题上,国家信息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向本刊指出,当前,中国由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机制不畅,金融资本大多存在于虚拟经济之中。比如,尽管现在有“非公有36条”,但是很多“玻璃门”或者“天花板”仍限制着民间资本的进入。在培育行业发展环境、消除各类行业壁垒上,有关部门仍大有可为。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吴念鲁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所谓流动性过剩还有一个地区结构问题,在某些地方,流动性过剩表现为重复性建设;而在西部和广大的农村地区,流动性则仍然是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流动性向教育、卫生等领域倾斜。
“这种资金的错配,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莫大关联。”受访专家进而指出,“如何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调结构上大有作为,是当前乃至“十二五”期间都要认真思考并实践的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