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共同目标的提出,极大地凝聚了中国民众对政府与社会的信心与信任,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等转型期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表示,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中共在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在国家“十一五”(2006年-2010年)规划中首次将社会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
从“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协调并存的重要保证。胡鞍钢认为,近些年,中国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使主要社会保障覆盖城乡人口。而共享发展的原则,努力使中国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及发展机会,大家能够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些措施都为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中国自然与社会灾害频生,“非典”“南方雪灾”“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百年不遇的危机与灾难不断考验着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虽历经种种风险与磨难,中国社会依然稳定,经济依然繁荣。许多专家学者表示,中国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吴忠民说,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战胜“非典”中,在汶川大地震中,在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充分显示出来。这种对危机的控制能力使中国可以应对各种不利于自己的困难,有效化解社会危机与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运行。
中国走过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郑杭生表示,目前中国社会矛盾“燃点多”“燃点低”,一些社会冲突加剧,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