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看到,消费具有两面性。如法国艾德加·莫兰在 《社会学思考》中所分析的那样:消费者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正常的,一面是病态的。随着技术的发展,消费也得到发展,这很正常。但如果人慢慢地只成了一个消费者,那就成了病态。关键就在于消费政策能否科学引导。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消费社会的认识。今天我们的心态同样纠结:一面是意识到了刺激内需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另一面对欲望膨胀所可能导致的享乐主义至上、铺张浪费盛行,也令我们心存犹疑。因为曾经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这个社会习惯于用 “腐朽生活方式”来定义个体对生活品位、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
可见,在刺激消费这个问题上,如何将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挑战。
事实上,今天一些新富人群、社会精英、白领阶层对奢侈品的追求,早已不再是简单地出于对品牌的盲目追崇,而是希望通过奢侈消费实现社会认同、身份界定。手头一例即是,传闻本周某著名酒业品牌作大幅提价,而其给出的理由就是 “满足消费者身份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的最前沿,多少能够捕捉到社会的消费心理。当下固然我们要警惕骄奢之风,但是也要倾听转型期消费社会的心理诉求,而不是急于首先站到对立面,作消费主义批判。
当然,当前 “奢侈品热”的出现,在某些方面还是反映了我们的消费观的不成熟。毕竟,我们过惯了 “苦日子”,才刚刚告别物资匮乏。对于这种转变,不仅是钱包鼓起来还不久的普通中国人没有准备好,早已习惯外向型经济的 “中国制造”和国内商业环境同样也没有准备好。国人消费的“内冷外热”其实就是提出了这个问题:人们更热衷于境外消费,难道是因为 “崇洋媚外”情结?其实不然。此前有媒体报道,因为内地物价贵过香港,深圳 “老太团”不辞辛劳从香港采购日常生活用品。日用品尚且如此,那么面对价值不菲的奢侈品,面对国内外悬殊高达数倍的差价,一般人恐怕也难以抵挡刷卡消费的冲动。再看商业消费环境,很多国家既有针对商贾巨富、社会名流的高档商场,也有面对中产阶层的中高档百货,更有面向广大普通收入人群的廉价商店、过季折扣商店、廉价超市。这与时下国内城市动辄喜欢标榜 “限量版”“只为尊崇的你” “上城生活”的开发、服务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个有名的经济学案例是这样的。 20世纪初,一辆福特轿车的售价相当于一个工薪阶层三年的工资。售价过高,将很多人挡在了消费门槛外。于是福特果断决定提高效率,将价格降到一般收入家庭也买得起。于是1913一1914年,福特车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售价从1908年的850美元降到1924年的290美元。由此带来的效果是多赢的:虽然单价下来,但是总量上去,福特的利润还是得到了保障,并且确立了龙头地位;而车价的下降,也直接推动了美国1927年汽车社会的全面到来;效率的提高,更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对此,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有过这样的概括:伊丽莎白女王有丝袜,但资本主义的成就一般不在于为王后准备更多的丝袜,而在于使丝袜成为女工能够买得起的东西。对于刚刚迈入消费社会的中国来说,相信这段话有着同样的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