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 详细] |
 |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 详细] |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 详细] |
 |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 详细] |
 |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 详细] |
 |
|
|
|
|
|
|
收入暴增却无钱保护的世遗让人警醒 |
来源:河北日报 更新时间:2010/12/16 9:59:36 |
 |
>> 相关新闻链接 |
|
|
|
1997年申遗成功为平遥古城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门票收入和综合收入在13年间分别增加了71倍和65倍,达到了8827万元和8.1亿元。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平遥古城仍然收不抵支,古城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近20亿元。(12月15日《广州日报》) 有此遭遇的并非平遥一家,广东开平碉楼也有着同样的尴尬。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在申遗成功三年后广东开平碉楼的收入虽然有了大幅的增长,但是保护资金的缺口高达2.3亿元。 面对如此尴尬局面,我们不能不问钱都到哪里去了?且看工作人员的说法。平遥古城管委会称,去年古城的门票收入有8800多万,除去给景点的分红,还有公务接待花销、举办国际摄影节等开支,收入抵不上支出。而开平碉楼的情况也差不多:村民分红、接待费用、宣传费用等占去了收入支出的绝大部分——— 申遗成功后,其他各项开支都“水涨船高”,唯独保护费用的增加得不到“保护”。就这样,公众此前“功利心态驱使下的申遗并不能有效保护世界遗产”的猜测在现实中得到无情的证实。 也许我们不能说试图通过商业开发、以门票“养”遗的初衷是错误的,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失败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平遥还是开平,在商业运作之下,门票收入被自然而然地用在了“分红”、“宣传”、搞商业活动等方面。这样的现实再一次证明,市场与保护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私利和公利往往难以调和。实际上,这种试图以门票“养”遗的做法在国际上早已有失败的先例:英国在2008年宣布不再申遗,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一方面,世界遗产景点带来的旅游收入远远不及维护和申遗的成本;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使更多的游客涌入,对世界遗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曾对英国发出了警告。 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模式和措施。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西班牙作为世遗大国,在中小学开设世界遗产保护课程,以保证民众从小就形成尊重、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在加拿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15个世界遗产项目大多归联邦政府管辖,挪一块踏石都要申请;在日本,海拔3700多米的富士山,公路只修到海拔2000米的高度,再往上连台阶也不开,不适合登山的季节就不开放,以保持其自然和神圣。 申遗成功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并不意味着世界遗产必然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平遥古城和广东碉楼面临的尴尬再一次警醒我们,对申遗和如何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必须重新进行审视。对此,一方面应当从国家层面给各地的申遗热潮降温;另一方面,必须改变目前的保护模式。而做到这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我们的“申遗”和“保护”与市场和商业保持足够的距离。
责任编辑:cprpw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