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纯粹的短期流进流出来看,中国的热钱数目不足为虑。但我们知道,流入中国的热钱大部分都是披着合法的外衣通过经常项目流入。其中,在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中流入的热钱主要是通过出口高开发票、进口低开发票的转移定价等策略,此外一些企业还常常使用预收货款、延迟付款,甚至伪造贸易合同等手段,使得热钱通过贸易渠道畅通无阻地流入中国,拐几个弯后,就甩开了监管视线,于是那些貌似稳定的“冷钱”也有可能会变成热钱。
尽管国家外汇局屡屡澄清:“中国不存在大规模热钱流入”,“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算出来的热钱并不科学”。但什么是科学的算法?他们也承认没有一套可行的办法,他们认为只有那些没真实交易背景的违规资金才称得上叫跨境热钱。
在热钱界定方法有争议的情况下,若仅将外汇局抓住的那点“热钱”放进“池子”,效果自然微乎其微,而大规模的热钱必然会“合法”地游离在池子之外。况且,热钱的目的是为了追逐套利和高额回报,若将其放进“收容”的池子里,也有很大的操作难度。
“池子说”虽然有诸多操作难度,但是积极的一面是引起了人们对热钱的高度关注。
现在银行机构已经加强了对外资流入的盘查,大规模进入显然已经比较困难,同时外汇局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通过将企业出口收结汇情况与其海关货物出口情况加以核对,有效甄别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实际贸易背景,以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但是,最难管理的热钱就是已经进来的存量部分,因为这部分资金已经游离在监管视线之外。对此,笔者建议对待那些非正常渠道流进的热钱,也应该采取非正常和更加严格的措施,最好在热钱的投资出路上想想办法。比如一旦发现合法流入而违规借贷的外资,一律没收。一些参与过桥贷款和高息融资的企业也可积极举报,如果举报检查后发现确实属于违规投资,则可以给举报者豁免一半“融资”债务,另一半上缴国家。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