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祭起16项措施,要求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各地区、各部门在11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国务院。让公众欣喜的是,北京上海等地已经纷纷开展周末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开展价格大检查。
国内外媒体纷纷评论这一“临时性管制措施”打响了通胀保卫战。其实这一提法不确切,今年以来,5月26日、10月27日,国务院已经数度出手,“看牢”物价一直是中国高层的“一贯政策”。可是,这次“物价跳高”非同寻常,例如英国《金融时报》说10月的中国物价“让人意想不到”,让全世界都“寝食难安”。
比起以往,此次非同寻常在哪呢?问题在于,管与不管的两难。农产品定价大多市场化,蒜你狠、豆你玩和市场炒作有关,你不管、他就炒。而水电油气都是行政价格管制的领地,但是这段时间限电、油荒、被听证屡屡传出荒诞的演绎,事实上,当前蔓延的油气荒、批零倒挂、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问题都是通胀的另一张脸谱。
这就是此次16条打出全方位组合拳的根本原因。5月出台的四项物价稳定举措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形势,在管与不管的地盘,需要更加全能的选手理顺价格体系。
其实韩国对付“泡菜危机”的经验值得汲取。韩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从11月1日起,把燃气费平均降低4.9%。二,增加比往年价格高的大蒜、辣椒、洋葱等食品的进口,集中投放市场。在管得住的地方,降低燃气费让利于民;在不应该管的地方,加大供应稀释市场,于是蔬菜价格应声回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