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5个中央部门(单位)和2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631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央企向国家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即俗称的“红利”。有关专家认为,此举将强化央企“全民所有”的性质,有利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有利于规范央企经营、抑制央企盲目投资。对于央企上缴的红利,国家应统筹规划,用于充实社保基金、搭建公共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性支出。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正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但是,当年财政部、国资委定下的试行范围,仅包括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和中国烟草总公司,金融企业和铁路、交通、教育、文化、科技、农业等部门所属中央企业均未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国资委以外其他中央部门所属企业与国资委所属央企性质是一样的,都应该上缴红利。“像几家大的金融企业,每年盈利非常多,为什么不能上缴一部分呢?”
“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让更多的央企上缴红利,并提高上缴比例,这是国家作为国企所有者的权益的体现,是公有制的体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说,“通过上缴红利,用于公共服务,这是理所应当的,否则这部分财富只能被部分人占有和享受。”
事实上,与央企实现的利润总额相比,当前央企上缴的红利依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目前上缴红利的央企,上缴比例分三档,第一类是具有资源性特征行业企业,上交比例为净利润的10%;第二类为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上交比例为净利润的5%;第三类为国家政策性企业,从2007年起暂缓3年上交或者免交。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