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力压中国制造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不断攀升的购进价格表明,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成本压力,这也将对下游的消费者价格产生明显的上升压力。“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好于预期的经济表现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通胀率远未见顶。”
部分观点认为,11月和12月CPI将回落到4%以下,但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明年的通胀压力不容忽视。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工资上涨、食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提升、国内需求旺盛,以及次贷危机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均将导致明年通胀压力超出预期水平。
近期决策层对通胀表现出更大关注。11月2日发布的第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露出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警惕,认为在流动性充裕和通胀预期较强的大背景下,富余资金必然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须“高度关注”。
此外,央行认为中国还存在结构性的价格上行压力。当前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这些“都可能影响通胀预期”。
鲁政委认为,考虑到银行对客户贷款利率通常是按自然年时点来调整的,年内继续加息将大大缩短利率政策的生效时滞,为明年控制物价奠定更好基础。(综合报道)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