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无论是一国或全球,均不能积累太多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增加过快和过多,实际上就意味着一国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和流动性过剩,终究贻害无穷。对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就其现象进行一些深入思考,就不难想象出其中的弊端。比如,一个时期全球外汇储备为何猛增或储备过多呢?这些外汇储备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显然,全球外汇储备的过多增加,就意味着承担储备货币的美元等发行过多;而储备货币的过多过滥发行,自然会产生全球性的资产泡沫现象,日趋严重的结局就是金融危机的发生。此外,美元的过多发行并以美国负债的形式回流美国由其进行二次使用,极易造成货币泛滥并致使美元大幅贬值,从而给积累和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各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因此,中国要清醒地认识到:有效管理好外汇储备,就应当适可而止,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最后,任何国家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受到通货膨胀这一底线的现实限制。因此,美国在操纵美元为其谋取利益时,在短期内并不可恣意妄为,定会受到通胀率等种种因素的制约。问题出在长期:随着时间的无限延续,美国实际上存在巨大的操作空间,这主要就体现为美元的持续贬值。据有人测算,今天100美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1950年的1美元,这与其他任何一种信用发行货币并无二致。可能正是基于这种美元长期贬值的总趋势,格林斯潘才发挥其超级想象力,狡黠地告诉国会议员们:实际上美国无需偿债。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在60多年前大概也是看到这种信用发行货币的管理难题,才提出货币发行的所谓“单一规则”建议,即:中央银行无需分析和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每年均按一定的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可确定为一个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根据当时美国经济及货币供应量情况,他给出的增加率为年均不超过3%。此建议虽然在世界上并无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愿意采纳实行,但却反映了这位货币主义大师在信用货币发行问题上的深深忧虑。因此,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自觉不自觉地常常回想起他的这个建议。
我认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前些年发达国家长期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痛定思痛,看起来中央银行在制定各自的货币政策时,不能仅着眼于本国的利益,而需要进行广泛的国际协调;更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罔顾长期的货币稳定。我的建议是:全球的中央银行也可学习国际金融监管领域做出的努力,并以其为榜样,制定若干条共同遵守的原则,避免实行过于偏颇的货币政策,以防止国际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如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实行1%以下的利率政策,等等。(于学军 ○主持 于勇作者系江苏银监局局长)
a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