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将至,市工商局发布消费提醒
本报讯 (记者 王巍)临近中秋、国庆“双节”,食品销售已经提前预热。昨日,工商部门针对“双节”期间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消费提醒,希望广大消费者提高对不合格食品的鉴别能力,防范不法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
包装食品变散装
只为规避保质期
临近双节,月饼、红枣、干果、面点食品等散装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一些不法食品生产销售商家利用消费者在食品保质期、包装日期等方面知识的不足,采用新旧混搭、将临界期食品“改头换面”等手段来欺骗消费者。
执法人员发现,在我市周边县(市)、区的批发市场内,有的食品摊点将大袋包装的糖果、红枣、红薯干等地方特色食品拆包,直接改为散装销售。而且,其食品标签上大多不标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只是简单地标明了生产厂家及食品许可生产批号、配料。遇到消费者询问,商家通常也会以“就是这两天生产的,很新鲜”来搪塞。据了解,目前,像这种销售散装食品、糖果的街边小店,在我市消费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小包装的红枣、绿豆、枸杞包装袋上,标注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更加不明显。
提醒:有些食品生产者或者食品销售者为降低成本,会通过上述手段有意模糊食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从而将即将过期,甚至已经过期的食品混入正常食品销售,消费者在这方面应注意鉴别。
新旧食品不分区
消费者实在难分辨
不论是省会的大型商场、超市,还是县区的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散装食品不能严格按照生产日期、上货时间、保质期限分区销售的现象。
执法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很多商家都没有根据食品的生产日期,来严格区分月饼、干果、糖果等散装食品及速冻食品的摆放区域。一些大意的消费者可能不注意,心细的消费者要选购最近生产的散装食品,要费好半天的力气才能找到。还有一些没有小包装的散装食品和速冻食品,很可能会将日期靠前与日期较近的食品混在一起。如果有消费者询问食品具体生产时间,销售人员一般情况下也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同一批货,令消费者很难掌握准确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提醒:根据散装食品卫生管理相关规定,食品销售者应当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区分销售,并标明生产日期。如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则必须在标签上标注最早的生产日期和最短的保质期限。商家应对该规定予以严格执行,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有效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将临界期食品
“改头换面”销售
据一位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人士透露,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不法生产经营者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一些生产经营者会将临界期食品“改头换面”,设法更改食品保质期,然后以所谓的新近生产食品进行销售。更改食品保质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退回食品生产者,由食品生产者更改保质期,再返回销售;二是由食品销售者直接更改保质期。工商执法人员在省会周边县(市)区的一些食品经营摊点发现,有些自制食品外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标签可以撕掉,生产经营者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更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