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之差作为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中国目前流动性的宽松程度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之最。前两季度该指标均接近或超过了20个百分点,分别为19.4和20.5。
尽管政策层面仍在强调保持政策适度宽松的连续性,但政策适时微调已成共识。
2008年热钱潮涌引发的被动式调控还历历在目。与其不同,此次流动性的源头在于国内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的扩张,流动性的闸门尚在监管部门手中。但从目前看来,似乎仍充满了被动调整的味道,现象就是追着流动性屁股跑。针对天量信贷、限制国内信贷能力的方法,如果引发加息预期,会使热钱攻势更猛烈,不但使其坐享中国经济的胜利果实,而且会重新成为流动性投放的新源头。
其次,流动性分布失衡依然无解。按流动性的分布,可以分为金融流动性和实体流动性。前者进入虚拟经济,后者进入实体经济循环。流动性更偏好流入交易性强的资产市场。总量型政策工具,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种非均衡问题。
实际上,银行信贷冲动的源头根本在于落后的经营模式。2005年以来,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纷纷改制上市,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但依赖净息差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改观。银行转型叫声响,迈步难。
2008年的紧缩政策使银行有劲使不出来,又幸运于金融危机中因没有参加全球竞赛而保存了体力,积聚了大量信贷能力。此外,长期以来,美国金融创新一直是我们制定战略及发展的标尺,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可资借鉴和学习的标尺骤然间消失,我国金融创新似乎也失去了航向,基本停滞不前。两因素叠加下,使得一旦政策转向,业绩压力会驱动银行重新走上铺贷款摊子的老路。
靠老模式吃饭的弊端已一目了然。事实是,天量信贷并未能如市场预期那样给银行业绩带来大幅提升。2009年以来较大幅度收窄的息差使得新增贷款带来的利润收益并不理想。这也使得银行下半年进一步扩张的动机不会衰减。
其实,经过次贷危机,国际上主流银行向更综合化的方向整合,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危机后国际金融机构会重新凭借庞大的创新优势为后盾,利用国内金融机构的创新短板和制度困境,乘虚而入,占领市场,那才是国内金融业应该未雨绸缪的主战场。
我们非但不能停缓创新改革的步伐,而要更加稳健地推动创新进程,以实现金融服务摆脱传统模式向高端转型。解决流动性或膨胀或失衡的路径也只能通过创新引导银行自身调整信贷业务,无法对其进行一刀切的宏观或行政管理。(工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史晨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