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大戏揭开序幕
●对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有益
●但也应看到对经济负面效应
●未雨绸缪研究趋利避害之策
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公布实施,正式揭开了人民币国际化大戏的序幕,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化征程中正式迈出了第一步。尽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推出距人民币真正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目前也不具备人民币真正国际化的内外条件和环境,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效应进行深入的先期研究和分析,对于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同任何经济现象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因此应当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就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效应而言,首先是可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一种货币如果能够成为国际间普遍接受的支付、结算、投资和储藏手段,说明这种货币具有高于其他货币的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人民币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
其次,可以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制度的安排、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中提供更多的话语权。美国之所以能够垄断、支配或影响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进程,与美元的世界货币、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人民币国际化也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参与国际金融制度安排和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
第三,可以为我国带来“铸币税”收益。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力争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而储备货币给其发行国带来的收益就是“铸币税”或“铸币利差”。因此,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我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我国利用境外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第四,当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就意味着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和非贸易中直接用人民币支付和结算,而不必再动用外汇对外支付,这对我国对外贸易和非贸易的发展非常有利。例如,可以节省外汇的使用,使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再受外汇的制约;可以使进出口商规避汇率风险等。
第五,人民币国际化以后,特别是当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后,可以使我国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从而减少为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所支付的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也具有负面效应。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则意味着中国终将取消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这就有可能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外国投机资本冲击的对象。一旦遇到外国投机资本的冲击,就可能会对人民币和我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可能引起中国的通货膨胀。因为,当人民币国际化以后,由于人民币成为国际间经常使用的计价、支付和储备手段,因此国际上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上升,在这种大幅增长需求的推动下,我国人民币的发行可能会大量增加,从而有可能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第三,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遇到一定困难。在人民币没有区域化、国际化的情况下,不管中央银行投放多少基础货币,它都只是在我国境内流通。而当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以后,便有相当部分是在境外流通,这部分流出境外的货币虽然暂时对国内物价不发生作用,但其准确数据难以掌握,其数量增减也难以为货币当局所控制,这就必然会增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难度。一旦条件成熟,这些境外人民币又可能大量回涌,从而影响国内货币流通和币值的稳定。此外,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情况下,由于取消了对资本流出流入的限制,本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一体,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中国国境,因此,也会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削弱。
第四,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可能也会产生某种负面效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压力长期存在的国家,因此,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不断拓展外需。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则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必须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国际清偿力,这就要求我国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逆差,否则其他国家将会断绝人民币储备的来源。而国际收支长期保持逆差则意味着出口的减少和进口的增加,其结果必然会是外需的减少和国内部分市场的丧失,这对增加国内就业、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显然会形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既然人民币国际化存在两面性,那么,在人民币已经迈上国际化征程的今天,客观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未雨绸缪地研究相应的趋利避害之策,就成为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谢太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