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年缩短为3个月,仅仅是铁矿石协议期限缩短的开始。从2010年以来,从双方博弈的角度来看,三大铁矿石供应商跳过中国钢铁企业,已经与韩国和日本达成季度供货协议,中国在此次博弈中已经完全处于下风。”10月21日,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赞同刘永顺的观点,认为铁矿石将最终走向期货定价。“同如谷物、原油一样。金融衍生品铁矿石期货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化、成熟化,是我国阻挡不了的趋势。”张琳道。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张铁山则表示,铁矿石定价模式从指数变现货再走向期货的路径,中国钢铁业“没啥讨价还价的筹码,资源在人家那里不能不买,特别是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仍在上升阶段。”
中国钢铁业需加快
金融游戏规则学习
而若铁矿石最终“被金融化”,另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随之而生。那就是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极为“水深”,面对西方投行制定的复杂的游戏规则,中国企业若是贸贸然地进入,极有可能遭遇“血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前国航、东航等中国企业为对冲燃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与高盛、瑞信等签署了多份期权合约,却最终在与这些外资投行的博弈中败北,亏损额高达数十亿元。
“金融衍生品在国外是70年代发展的,在我国是从90年代发展的,都是很新颖的东西。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很陌生,会存在抵触和回避心理。”虽然如此,但张琳仍认为,中国钢铁企业仍应该积极学会用金融衍生品来避险。
她指出,期货交易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事先固定成本,最大限度地解除交易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参与国际铁矿石交易者的价格预测能力。而显然,进场交易的数量较大则会影响场内合约的供需对比,进而影响期货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应该避免“同石油一样,中国不参与国际铁矿石期货贸易导致中国在这方面缺乏定价权。”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商品期货市场规则和运行机制,帮助国内钢铁企业适应期货市场,增强国内外企业参与中国期货市场进行铁矿石期货交易的信心。政府、企业、进口商、期货交易所、行业协会都应该积极参与进去。”张琳道。
2008年,一场期油灾难席卷中国航空业,在铁矿石如原油一样被金融化的今天,中国钢铁业能否避免类似风险?(记者谢 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