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一场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历时时间最长的为中小企业减负行动,从今年6月国务院成立减轻企业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已进行了四个月。这次的大清查公布了中国企业17项最重负担排名,其中环保部门成负担最大来源。
企业的环保负担真有那么重吗?我们只需从最近那场关于紫金矿业公司重大污染事件的处罚就可以看出,那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所谓重罚,简直就是“挠痒痒”。不过明眼人会发现,国务院减负办明明说的是“环保部门”成企业最大负担来源,而并没有说“环保问题”。因为,环保部门固然与环保有关,但是,却并不必然其所有的行为都与环保有关。比如环保腐败问题就是如此。
近几年,环保系统腐败案件多发,上升态势非常明显。据统计,2002年至2008年6月,22个省区市环保部门有487人被立案查处,且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上升。例如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07年,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比2006年增长88%,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
当权力被污染,环保执法就会“有气无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即便公开排污,环保部门也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某地污染已相当严重,一些村民被迫集体跪求治污时,一些环保部门还在敷衍塞责,拿不出更多实际处理措施。当然,在此过程中企业会付出各项公关成本,这自然会加剧企业的经营负担。
除了腐败因素,环保领域的乱收费也加重了企业负担,如天价环评费。据广东某企业提供的一份《环境影响评价书》显示,监测费3 .5万元、大纲编写费1 .5万元、报告书编写费4 .5万元、专家评审费1 .5万元、评审会务费0 .6万元、税费1 .13万元,合计12 .73万元。然而,如此昂贵的环评不过是乱收费的噱 头 。 按 照 惯 例 , 环 科 院 将 拿 出30%左右的环评费,以“环评协作费”的名义返还给手握审批大权的环保局,以促使环评报告顺利通过。剩余的70%也有很大一部分作为提成,分配给项目的牵头人,而真正的环评成本则微乎其微。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