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保监会网站发布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管理公司)近期对这一报告的详细解读。其中一些启示和教训值得中国的保险机构深入思考。
前述报告指出,2006年,雷曼采取激进的业务增长策略,即扩大潜在高收益业务投资,包括商业地产投资、杠杆贷款及类私募投资等,并承担更大的风险,使其主要业务从“过手业务”,即资产证券化、牵头包销和分销给别人,转变为“持有业务”。这种业务需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长期投资,从而增加了雷曼的非流动性资产。起初雷曼主动开展这类业务,后期由于证券化资产难以出售,市场变化迫使雷曼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雷曼管理层之所以采用这种激进的业务增长策略,一是低估了次贷危机的严重性和传导性;二是在其他金融机构收缩这种风险业务时,反而认为自己有机会扩大该业务,以进一步巩固竞争地位。此外,雷曼还从事了很多杠杆率极高的贷款业务,且为了获得业务,主动放宽标准,比如对贷款方放弃抵押保护等。
国寿资产管理公司分析认为,这一事件带来7点启示,即应适时评估调整经营策略、避免业务过度集中、严格执行风险控制制度、关注流动性资产特征、立足长远的财务健康、构建合理的估值方法、加强交易对手监控和管理等。对我国金融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雷曼的风险管理体系,学习其先进的理念和成熟的方法,不断提高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以雷曼为鉴,严格执行既定的风险管理制度,切实发挥风险管理制度的作用。
国寿资产管理公司指出,雷曼流动性管理的教训对我国金融机构也很有警示意义。对于以寿险保费收入为主要委托资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为了防范“退保潮”、保费流入持续性减少、保费流入流出大幅波动等带来的流动性危机,在日常的流动性管理中需要对资产质量和期限匹配等流动性资产特征予以重点关注。具体来说,目前虽然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集中于评级较高的债券类资产,但也要防范类似一些极端事件导致的市场流动性枯竭,使得公司所持有的证券难以流通,这就要求对债券进行合理评级和估值。同时,要加强资产和负债匹配管理的研究,提升资产配置能力,防范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所带来的资产变现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在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过程中,在情景假设和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市场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以及在此变化下公司可能受到的影响。
市场和交易对手在雷曼破产清算前对其估值的公允性产生了严重怀疑,导致雷曼的公司信用受损,将其一步步拖向破产的深渊。针对这一点,国寿资产管理公司认为,对于我国保险资金来说,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持续对财务估值方法进行审视和改进,处理好在不存在市场价格和市场价格非公允等情况下的估值,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估值方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