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国省
自今年新棉开秤以来,棉价一路走高。面对飙升的棉价,自然是有喜者亦有忧者,喜者为棉农,因收入增多了而高兴;忧者则包括了收购企业、纺织企业、服装企业等,因为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棉价的走高对于市场究竟会带来怎样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收购企业不敢冒险高价收购
本报讯(通讯员邢银田 记者邢云)自今年新棉开秤以来,冀南棉价一路走高。以鸡泽县为例,当地每斤籽棉从3.2元最高涨到5.2元,一个来月上涨了62.5%,疯狂上涨的棉花创下近10年最高价。
10月7日下午,鸡泽县棉纺工业区人车稀少、门庭冷落,数十家收购企业暂停收购,只有一家企业谨慎收购。此种景象与前几天车水马龙,前来交售棉花者络绎不绝形成对比。在上述这家企业门口,两个小时只看到4个商贩各带着半三轮车棉花交售,结果无一成交。为何商贩不卖给他们呢?对方回答:我转悠一天搭工夫不说,还赔油钱呢!这几天下村买棉花不好买,棉农不知道近日棉花价格滞涨回落,我所出的价钱农民都不愿卖。前些日子,一天可以收满满两车(一车3000斤左右),如今转了几个村庄才收了这么几百斤,就这跑了多个收购点都停收了,来到这里却给4块7,我收的成本价就是这个价,你说能卖吗? 据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称,前几天收的棉花每斤5元钱左右,现在略微一跌就赔钱,这里的几十家企业都是怕赔钱暂停收购,其实他们也不敢高价收购,价格压低点,有愿意卖的我们就收点,收不到棉花,宁愿停产也不想冒高价收购的风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