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分析:抓好“菜篮子”当务之急在根本
新华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雷敏)国务院近日召开的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出台的政策措施,剑指推动此轮菜价上涨的短期因素,更着眼于解决导致菜价上涨的深层原因。
今年以来,一些城市的蔬菜价格几起几落,大蒜、绿豆等少数品种甚至一度暴涨,引起社会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轮菜价上涨,既受产量减少、灾害天气频发、投机炒作等短期因素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分工细化、成本上涨、流通不畅等深层原因推动。
为缓解城市居民“吃菜难”问题,从1988年5月起,我国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二十多年过去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已经大大丰富。并且由于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形成蔬菜产地和销地分离的格局。比如北京市的蔬菜绝大部分由河北和山东供应,反季节蔬菜则由海南等南方蔬菜基地供应,这种格局的形成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结果。只不过这部分通过“余缺互补”和远距离调运吃到的蔬菜自然会比以前贵出许多。
中国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汪林泉指出,近几年,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大城市郊区菜地面积急剧下降,过于依赖外地菜源。而蔬菜属于易腐烂、不易保存的鲜活农产品,因此一旦蔬菜产地减产或发生灾害性天气,流通和运输受阻,这些城市的蔬菜供应就容易衔接不上,价格打“喷嚏”也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