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半年来,演出纯收入达600多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新创剧目是去年同期的3倍。公司未来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阅读提示
近日,笔者在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采访,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对改制的一片赞扬之声。公司董事长赵德平说,自去年12月转企改制以来,剧团演职员创作、演出热情高涨,由“卧虎藏龙”变成了“龙腾虎跃”。同时,公司正积极谋划大产业发展格局,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 刘成群 解丽达本报通讯员 王福龙
“伤筋动骨”的改制,在大厂评剧歌舞团却波澜不惊
有“小赵丽蓉”之称的演员李玉梅是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正式在编人员,2009年12月20日后,她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 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员工。
“以前是‘政府的人’,现在变成了‘企业人’。说实话,这种身份的转变,也曾让我彷徨、犹豫。”已经年过四十岁的李玉梅说,自己为剧团的事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年华,现在年龄大了,却要改制,心里没谱,难免打鼓。
短暂的犹豫后,李玉梅还是痛痛快快地和新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李玉梅说,下定决心签约是因为相信改制能给剧团带来更大的发展,“有改革,才有发展,剧团的发展证明了这个道理。”
李玉梅所言不虚。
始建于1974年的大厂评剧歌舞团,一度濒临解散。赵德平担任团长后,推行一系列内部机制改革。县委、县政府下放“人权、财权、剧目创演权”,剧团制定“铁饭碗活端”、“按劳取酬”等制度,从此剧团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改制前,剧团已经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年演出收入600多万元,成为“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我们决定主动改制。”赵德平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旧有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大厂评剧歌舞团同样面临着管理体制滞后、人员素质偏低、经济效益相对萎缩、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等问题。剧团干部职工通过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只有通过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剧团才能进一步发展。
“以前的改革都是小手术,这次的改革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赵德平给大家做思想工作时反复说,“改制将为大厂评剧歌舞团的跨越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机遇和广阔平台。”就是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使大家没有产生抵触情绪。
改制很顺利。县有关部门集中办公,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清产核资、审计等诸多手续。原有事业编制的34名演职员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以企业职工身份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保留事业身份;原有的32名合同制演员,解除原劳动合同,与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工龄连续计算。
改制后,公司立即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下设创作部、营销部、培训部、演出部等业务部室,制定了《董事会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我的心情很迫切,早就盼望着用制度管人、管事,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赵德平说。
改制不忘社会责任。创作好作品,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农民”
“农民群众最喜欢看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赵德平说,一块土地,如果不种庄稼,就会被野草肆无忌惮地侵占。农村这块阵地很大,如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垃圾就会泛滥。“所以改制后我们一再强调:改制不改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相反,因为要直接面对市场,肩上的责任更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高。”
怎样才能称职地担负起肩头的责任?公司提出:一是创作出更多“让农民群众看了会开心地笑、激动地哭、使劲地拍巴掌的鲜活生动的节目”;一是创新方法,开拓市场,把演出送到农民家门口。
8月4日晚,剧团“送戏下乡”来到该县小场村。表演唱《农家日子唱着过》,小品《签约》、《谁说了算》,歌舞《走进新农村》等反映新农村、新农民生活的节目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赵德平说,“我们团演出的节目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全部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农村,每一个节目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所以老少咸宜,群众喜欢。”
为了鼓励创作,公司要求每个演员在一段时间内都要拿出自己的新节目参加“考试”,得分高的重奖,没节目的月底只能拿补助。演员石学广等人编排了一个小品《新铡美案》,得分第一,公司当场奖励6000元。年轻演员庞庶说,“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资历浅的年轻演员只要“考”得好,照样多拿钱。
“以前有惰性,演好演坏差别不大,现在不行,考核很严格,随时都可能被别人抢去主演的位置。”李玉梅说,现在剧团“你追我赶”研究业务的氛围特别浓厚,两个练功房里的灯晚上12点前就没有熄过。“我在从外地演出回来的飞机上,琢磨的都是如何提高节目质量。”
为了提高节目质量,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还专门成立了艺术作品研发中心,从全国“招兵买马”,招聘名作家、名演员加盟。目前,金牌编剧何庆魁,手影艺术家焦建东、石磊都与公司签了约。
作品有了,怎样送到农民的家门口?“农民想看演出但没有经济实力,公司想送戏下乡,但又有演出成本的制约。”赵德平说,这个问题一度让他很挠头。
经过多次研究,赵德平提出“挣有钱人的钱,让没钱的人看”的市场开拓思路。公司和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合作,在全国农村巡回演出70场,宣传防艾知识;与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为老百姓演出,宣传企业形象;农村很多富裕起来的个体老板,想回报社会,公司与他们合作,由他们出钱请老百姓看戏。“这样老百姓不用花钱就能看到演出,我们公司也能赚钱,甚至赚的更多,真是两全其美。”
同时,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购买文化产品送往农村。今年,县财政就拿出100万元购买了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50场演出,由剧团到大厂农村巡演,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共享。
投拍影视,走“资源变产业、剧目变项目”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在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室的墙壁上,张贴着今年以来每个月的演出安排。笔者看到,从1月到10月,几乎每天都有演出。“我们的演出市场很火,演出价码也水涨船高,市内五万,省内十万,省外十万元以上。”赵德平说,尽管如此,但公司董事会并不满足,“剧团要跨越式发展,光靠演出不行,必须赚大钱,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赵德平说,早在几年前,赵本山就曾点拨过他,“你会编剧本,有演员,基础条件很好,为什么不向影视产业发展呢?”
如果说,当年赵本山的一席话未能真正点醒赵德平的话,如今赵德平真的醒悟了。“当时思想还是保守了,也存在体制上的障碍。现在,本山传媒早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资产数亿,我们被落了很远。”
正如赵本山所言,大厂评剧歌舞团和赵德平确实有向影视进军的基础条件。赵德平创作过8台现代题材的戏,其中《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都被拍成了电影。他担任原编剧的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央视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好的反响。现在,团里有一批演员经常被“借用”参加影视剧拍摄,在近期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洪湖赤卫队》中,赵坛主一角就是由该团小品演员龚志公扮演的。
剧团转企后,公司董事会也一直在研究如何使“资源变产业、剧目变项目”,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现在,公司董事会初步决定效仿本山传媒的发展模式,在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的同时,发展影视产业,同时通过艺术培训、音乐制作、舞台演出设施租赁等形式,深入挖掘与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向着一个多业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迈进。
“我们从全国新招聘了30多名演员,充实演出队伍。”赵德平说,公司壮大实力的第一步是招人,第二步是与华视影视公司签约,投资4000万元筹拍农村题材系列电视剧《进错门的女人》,“今年下半年开机拍摄第一部。届时,除主要角色外,剧内班底演员将全部由公司演员担任。”
此外,公司还新编排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燕赵农民的欢笑》专场文艺演出,计划在全省、全国巡演。公司还计划在潮白河畔建全国第一个农村文化题材影视基地,“只要是农村题材舞台艺术和影视作品,甭管是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在这里拍,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景观。”谈到未来的发展前景,赵德平信心很足。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