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产业迅猛增长 项目投资结构优化
石家庄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
▲城市建设热火朝天,图为中华大街与北二环交叉口的互通立交桥正在建设当中。 | |
 |
▲石市大中型企业调整结构、引进先进技术,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我市工业快速发展。 | |
 |
▲上半年,石市农村种植业蓬勃发展。图为瓜农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瓜,心里乐开了花。 | |
 |
▲石市环境日益优美,图为太平河沿岸令居民流连忘返。 | |
 |
今年夏粮取得大丰收,图为高邑县西大二村的农民正在收割小麦。 | |
●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完成投资184.9亿元,占计划的69.8%
●小麦总产量235.56万吨,亩产414公斤,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第三产业完成税收88.14亿元,同比增长40.02%,对全部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4%
●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1.5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新区开发有序启动,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坚持重民生,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本报记者 范玉蕾 实习生 张光辉
8月3日,市政府召开201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石家庄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使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平稳较快增长,总体态势回升向好
国内生产总值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71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0亿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05亿元,同比增长13.5%。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0.9%和38.1%。
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完成204.55亿元,同比增长29.5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4.47亿元,同比增长30.3%。全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税收88.14亿元,同比增长40.02%,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7.79%,对全部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4%。
金融信贷实现突破。新引进的东亚银行石家庄分行和廊坊银行石家庄分行相继开业,省会银行机构数量达到19家。河北恒信、天山集团在深圳、香港成功上市,河北奥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4.5亿元,同比增长18.2%。上半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比1-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10元,同比增长13.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85元,同比增长9.2%。
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6.2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3.7亿元,同比增长24.1%。
同时,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今年省、市第一批226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64.3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84.9亿元,占计划的69.8%。令人欣喜的是,项目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列入一、二批省重点的144个项目中,符合优先发展战略的服务业、高新技术、化工类、装备制造、医药类、农业产业化、纺织类项目共125项,占全部项目的86.8%。上半年57个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中,主要产品或生产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的9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3个,占亿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的91.2%。
形势稳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51.8亿元,同比增长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1.7%。蔬菜播种面积114.8万亩,同比增长3.7%;总产471.9万吨,同比增长4.4%。瓜果类播种面积1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量50.74万吨,同比增长0.34%。
喜人的是,夏粮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69.7万亩,比上年增加16.2万亩。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各级下大力抓管理、促转化,小麦总产量235.56万吨,亩产414公斤,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畜牧业生产形势向好。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肉类总产量33.6万吨,同比增长3.6%;禽蛋产量47.3万吨,同比增长3.4%;牛奶产量41.1万吨,同比增长5.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人工造林13.6万亩,封山育林11.9万亩。完成1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整治河道堤防10.5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平方公里,解决了农村1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新民居建设扎实推进。今年全市确定的36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中,已有319个示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277个示范村已开工建设,分别占今年示范村总数的88%和77%。新建开工14800户,改建完成9860户,投入建设资金24.5亿元。
快速推进,“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全市的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尤其是“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
首先,发展目标更加明晰。围绕打造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明确了“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和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的城市定位,确定了“一城三区三组团”的空间布局,提出了“远期人口规模为500万”的发展目标,为省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来累计完成投资2357.8余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729.4亿元,2009年完成1041.3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587.1亿元,同比增长27.8%。
其次,承载能力稳步提高。开通了石环路,提升了二环路,建成了槐安路快速大道、裕华路景观大道及和平路高架桥等一批主、次干道、支路和小街巷,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路网结构,共新改建城市道路300余公里,去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了15.1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了3.56平方米。
第三,居住条件日益改观。开展了拆迁大会战,共拆迁建筑1600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城中村507万平方米、危陋住宅98万平方米,整治居住小区177个,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完成拆迁38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27.2万平方米,县域259万平方米。
第四,现代魅力初步显现。整治了2000余栋楼宇,建设了“一河两环”水系,建成了民心广场、文化广场等5个广场,改造提升了长安公园、裕西公园2座精品公园以及一批街旁游园绿地,新增绿化1000余万平方米,去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1.76平方米,比2007年增加3.65平方米。
第五,新区开发有序启动。围绕打造“低碳、生态、智慧”新城的目标,大力实施规划提质、配套建设、功能完善和土地收储“四大工程”。目前,滹沱新区城市设计和《滹沱新区起步区基础设施近期建设规划》已经完成。
此外,县城建设成效初显。17个县(市)和矿区投入35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75亿元),重点实施“十大工程”569个子项目。到今年年底,32个污水处理厂和16个垃圾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每县建成一条样板街、一条夜景精品景观线、一个特色街区,2-3个面积不低于1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公园以及3-8个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街旁绿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完成1-2个城中村整体改造,县城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继续回暖,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4.7亿元,同比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59.4亿元,同比增长36.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41.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1%,同比增长22.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较为显著的是,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87亿元,同比增长35.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去年提高2.4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23.5%。电子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5.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15.7个百分点。全市六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8%,下降0.5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比重不断提高。上半年,全市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增加值33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9.4%,较1-5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8亿元,同比增长26%,在八大重点行业中增速最快。
逐步深化,对外开放扎实推进
改革方面,企业改革扎实推进,8家国有企业进入改制程序,62家市属集体企业、49个城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制,5家事业单位启动改制程序。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市内五区及高新区3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六个县(市)的6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补助资金2586万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15元。
开放方面,组织参加了香港投洽会、廊坊经贸洽谈会和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签约外资项目23项,总投资16.5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5.3亿元;签约内资项目14项,总投资152.56亿元。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引进市外资金126亿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46.3亿美元,同比增长89.3%。其中,出口完成26.4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完成19.9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力度加大,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前四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7.98%,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减排已分别完成 “十一五”任务目标的67.3%和90.4%。
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去年市区二级及以上天气达到317天,比2007年增加28天。今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截至8月1日,二级及以上的优良天气达到197天,其中一级天数17天,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9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是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岗南、黄壁庄水库水源地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下水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境内五条主要河流COD浓度基本达到省政府考核指标。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普惠群众
全市坚持把社会和谐稳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抓了医疗、住房、科教、就业等八个方面38件实事,努力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重民生”的根本举措,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下达的4.5%以内。
坚持把城乡保障体系建设作为“谋民利”的重要工程,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4.72万人,超额完成半年任务目标,完成年度任务的90.52%。
坚持统筹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上半年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375项,组织实施市级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229项。全市5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市直学校14万平方米20个项目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参合率达到96.12%。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400个农家书屋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文化下乡演出2086场,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坚持把维稳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强力推进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打造“平安石家庄”迈出新步伐。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