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片名揭秘:商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合作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唐山大地震》将于22日起在全国上映。在数次小规模试映之后,不少观众发现,事实上片中对于地震以及救灾的篇幅并不是很多,因此觉得片名似乎“名不副实”。多位影片幕后人士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揭开了这个谜底。
说起影片的拍摄缘起,制片人、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中磊觉得是一种机缘巧合。2007年秋天,唐山市委书记赵勇找到广电总局,希望拍一部纪念唐山地震的电影,主要反映唐山地震后的情况。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就找到冯小刚。而恰好冯小刚多年前看过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当时就产生非常强烈的冲动想把它搬上银幕,但知道这样一部电影需要巨资投入,就没敢碰这个题材。但此时,这部小说在他心里又复活了。
于是冯小刚推荐了这部小说,得到了唐山市和广电总局的认可。“但是小刚唯一的条件是,按照他的思路去拍,如果只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拍摄手法去讲述一个城市的话,他觉得他并不是最佳人选。”王中磊说,影片全部投资1.3亿元,唐山市政府占了6000万元。但事实上,项目启动后,唐山方面的诉求点还是与冯小刚的初衷产生了偏差。
冯小刚清楚地知道,唐山方面有两个基本诉求,一个是表现地震给唐山人民带来的苦难,一个是表现“凤凰涅槃”,即唐山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应该体现在主人公李元妮身上,也就是她住的房子应该越来越好。然而这恰恰与冯小刚的设想相反。影片中,地震多年后李元妮仍拒绝儿子给她买新房,因为怕死去的丈夫和女儿的灵魂不认得家。“我反复地跟唐山方面解释,我可以在其他镜头上表现唐山的变化,但是李元妮就是要坚守,如果她一次一次地换房子,这个人物就完全被消解了。”
作为一位摸爬滚打多年的商业导演,冯小刚当然知道,妥协对于电影创作的重要性,他必须把各方面的诉求统一起来,事情才能办成。比如,他至今觉得,片名叫“余震”更合适,因为事实上片中对于地震以及救灾的篇幅并不是很多,这样很容易给观众造成前期误导,但是唐山方面坚持要用“唐山大地震”。“有的时候这方面的难度其实大于我们怎么把这个电影拍得更感人。”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唐山大地震》是商业资本和政府资本的一次成功合作。唐山市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华谊兄弟也不可能用商业资本为地方政府做公益事业,双方经历了一年的磨合,终于达成双赢,满足了各自的诉求。
然而,项目是一成不变地在进行,生活却在复杂的变化中让人难以预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王中磊和导演冯小刚、监制陈国富等人正在北京顺义华谊兄弟公司召开剧本第一稿反馈会时,就发生了汶川地震,不久大家决定暂停这个项目。“第一,小刚是担心大家认为他是因为汶川地震去拍这个电影;第二,他也觉得在一个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去拍摄这个电影不是特别好。”王中磊说,直到2009年,才又开始重新启动这部电影的拍摄。这中间,冯小刚完成了《非诚勿扰》。
然而毕竟发生了汶川地震,如何跨越陌生元素的闯入,如何与现实相结合就成为创作者的思考重点。于是,就有了影片中姐弟俩在汉旺镇抗震救灾现场相遇的场面,重新构筑起姐姐回家的契机。“汶川和唐山的衔接,完全就是对生活的陌生闯入者的利用。”作为《集结号》《建国大业》等近年来多部重点国产影片的幕后推手,张宏森对影片投入了无限的热情。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