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内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象,市场担忧是否会对内地的投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出现外商投资企业大规模外迁的情况。目前市场呼声最高的、未来有可能逐步取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是越南及印度。
这是市场一个广泛的担心,并担忧这会给中国就业带来压力。但笔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给投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但相对可控。
实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员工的工资成本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该地区的政局是否稳定,基础设施是否齐全,政策配套是否完善等因素也较为重要。综合而言,中国内地的整体投资环境仍具有较大优势。
第一,劳动力成本虽有上升,但仍不算太高。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2008年中国内地平均家庭月收入为1210元,同期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职工月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500元及650元。2008年印度职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35美元(约920元人民币),而印度官方的统计数字人均月工资收入仅为76美元(约520元人民币)。根据越南劳动荣军社会部的统计,2009年越南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5万越盾(约1375元人民币)。上述统计数字的口径可能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近期有所上升,但相比周边国家仍不算太高。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近期美国及欧盟均提出要重新发展制造业以改善就业水平,但从当地劳动力成本看,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09年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约为5万美元,远远高于中国。欧盟内部各国的工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但劳工月平均工资基本介于1800~3000欧元之间,也大幅高于中国。发达国家重新发展制造业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成本优势,因此预计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企业,尤其是中低端的制造业回迁发达国家的情况。
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将给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企业(例如加工贸易行业)带来沉重压力,因为目前这些企业的利润空间只有5%左右,最大不超过10%,而劳动力成本在此类企业整体成本中占比较大,基本介于50%~80%之间。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对此类企业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及基建配套等方面远远优于周边国家。
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时,政局、基建配套、法制环境等因素同样重要。在政局方面,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其政局问题一直是困扰外商投资的首要问题。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中国无疑具有显著优势。内地近几年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完善,高速公路与高铁、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几乎已覆盖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以印度为例,目前印度的供电系统相对薄弱,电力生产几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及企业用电需求。此外,包括医疗卫生等问题仍是制约外商大举进入印度、越南等国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政策配套方面,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积累起较为成熟的法律环境。
第三,庞大的市场也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内地投资,一方面看重内地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利用内地庞大的市场,相当规模的外商投资企业最终产成品是在内地销售。因此,外迁将可能失去这个庞大的市场。此外,大部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已发展了较为庞大且稳定的上下游客户群,如果迁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导致此部分客户群的流失。
第四,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
根据美世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中国、印度、越南、巴西、俄罗斯等劳动生产率指数分别为2410、1365、1100、5132、2125。
已在印度设厂的中国台湾地区电器供货商乐荣工业股份表示,印度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中国员工仍有一段差距,印度员工3个月试用期的淘汰率高达五成。加上本地物价与收入不成比例,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预计未来工资增长将是必然的趋势,该电器供货商还表示,若计入工作效率、法律规定、员工管理、医疗福利等成本,印度的劳动力成本其实未必比中国大陆更便宜。
综合以上来看,尽管劳动力成本上升将给内地外商投资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贸易行业。但整体来看影响相对可控。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内地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体内迁的局面。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亚林)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