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件。美国的原油开发利益大多掌握在共和党财团手中。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一直表示,要结束布什政府任内对近海原油钻探的支持政策,大力开发新能源。然而上任不久,奥巴马和民主党人为了保证头号政策目标—医疗保险改革法案获得国会通过,在其他一些问题上选择了妥协,包括允许近海原油开发。
然而,就在该草案内容公布前的一个多星期,BP原油泄漏事件爆发。这相当于扇了奥巴马一个耳光。
“作为政治家,奥巴马接下来不得不想办法,将话说‘圆’,譬如BP不负责任,可以将BP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的油气资产交给更安全可靠的美国公司。”一位深谙美国能源政治的中方人士如此评价。据他介绍,BP在美国的成功与共和党布什家族及其背后的得克萨斯州石油利益集团有很大关联,但奥巴马是民主党人,无须为历史包袱所牵制,不排除他会做出一些既顺应民意又讨好本土企业的举措。
美国立法者们更是蠢蠢欲动。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美国参众两院已在考虑通过立法手段,剥夺BP在美国进行上游勘探及获得美国政府合同的权利,以示惩罚。BBC商业编辑罗伯特•帕斯顿(Robert Peston)在一篇博客里透露,BP管理层们意识到公司在美国声誉扫地,董事会也考虑是否要有秩序地变卖在美国的资产、逐步撤出。
据上述中方消息灵通人士介绍,美国军方也有驱赶BP的利益驱动。自1998年收购阿莫科后,BP是美国军方最大的油料供货商,每年供应合约价值超过20亿美元,但双方在供油价格上多有摩擦。“美国军方认为,BP作为总部位于英国的石油公司,过于注重商业利益,不愿与它签订长期成品供应合同,价格完全与期货市场挂钩,波幅太大。”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就此将BP赶出美国,是政治考虑占上风,却有失理性。虽然BP总部位于英国,但在美国纳税,为美国创造就业。而且,BP37%的股票握在美国投资者手中,其中不乏各类退休基金。将BP资产倒手给总部位于美国本土的公司,并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可比较一下美国政府处理丰田的手法,丰田与BP都是落难者,谁是受益者?汽车行业通用和德系车在丰田‘召回门’是受益者,故美国政府还可下重手。现在不清楚‘BP门’谁会是最大的受益者。故不好判断美国政府的态度。”
最坏的可能—被收购或者被分拆
BP在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方面所承受的政治压力不断积累,6月9日,BP美股股价暴跌近16%,至14年来的最低点。至此,BP股价已损失近半,市值蒸发820亿美元左右。BP会不会被收购?这正在由一个狂野的猜想演变为让竞争对手们蠢蠢欲动的可能。
挪威银行分析师古兹曼•哈勒在一则分析报告中说,市值大幅下滑以后,BP的估值可能会低到足以吸引收购兴趣的程度。哈勒认为,BP被收购的可能性为10%至20%,而惟一规模相当且运营模式类似的潜在收购者是壳牌。据海外媒体报道,BP和壳牌此前曾讨论过兼并的可能性,两家公司还在2004年商讨剥离BP的炼油和营销业务,以消除可能的反垄断忧虑。
6月10日,渣打银行发布了一份极其吸引眼球的报告,探讨中石油收购BP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报告认为,BP和中石油在业务结构上没有重叠,若收购成功,中石油将能以每桶油当量不到7美元的价格买到BP总量高达180亿桶的石油储备,这在当前油价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将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中石油将从一家低成长性公司变为全球石油巨擘,大幅提高盈利能力;而另一方面,中石油出手收购,也给BP股东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不过报告也指出,收购存在各种风险,包括赔偿责任风险和审批风险。
相较“收购”,BP通过拆分和变卖一部分最具价值的资产来支付相关赔偿的可能性更大。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美国本土石油公司,壳牌5月就开始为BP的拆分可能做预测分析,英国天然气公司(BG)、沙特阿美等公司也在积极关注。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在关注墨西哥湾的变局。
相对而言,中海油对BP墨西哥湾资产更感兴趣。早在1997年,中海油就低调与美国独立石油公司科麦奇(Kerr-McGee)合作,在墨西哥湾开展勘探,但全是“干井”(不出油的井),失意而归。2005年,中海油欲以185亿美元要约收购在墨西哥湾、东南亚等地拥有优质油气储量的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亦未能如愿。
2009年11月,中海油再度进入墨西哥湾,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收购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四个勘探区块的部分权益。PFC能源咨询公司中国首席代表李遥评论说,收获四个勘探区块的少数权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拥有作业记录,为中海油日后在墨西哥湾的拓展建立一个据点。
不过,在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方面,中海油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差距比较大,竞争力较弱,大规模并购也可能面临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阻挠。
据接近中石油和中石化高层人士介绍,这两家公司对BP在中亚、非洲、拉美等地资产更感兴趣,因为这原本就是它们的海外重点开拓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