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迪卡侬在生产上也并非完全采用外包形式,比如,在法国总部里尔和苏州都有全资的自行车工厂。类似自行车这样的产品,迪卡侬会选择在两到三个地方进行生产,一方面由于体积较大的商品运输成本会占到较大比重,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最终定价;另一方面也为了规避风险,比如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相关限制等。
销售环节同样为降低成本服务。孟东介绍说,“迪卡侬在门店选址上会从最优性价比出发,强调交通便利性而不是市中心;宣传费用也严格控制在营业额的1%,迪卡侬几乎不做广告,主要依靠口碑营销。”
为了提升单店利润率,迪卡侬也花了不少功夫。
与宜家等零售巨头一样,迪卡侬在中国的店面也在向自建地方向发展。迪卡侬中国区发展总监刘林锋对《第一财经周刊》介绍,目前迪卡侬23家店面中的4家是购地自建项目。而购地项目一般是由总部出资,其他的扩张费用则由已处于盈利中的迪卡侬中国公司自己负担。“我们会把盈利的钱拿出来,尽快扩店。这也是出于长远发展考虑。”
刘林锋最近几乎都在出差。刚转完南京、杭州、宁波、常州等长三角城市,郑州、济南、长沙等中部城市已经列入了他接下来的行程安排。这些二三线城市都被囊括到了迪卡侬庞大的发展计划中。
迪卡侬的门店很少设在市区内,而是开在交通相对便利、租金更低廉的郊区,并尽量设立在宜家和百安居等大型零售品牌附近,面积为2000至8000平米不等。
一位迪卡侬店长对《第一财经周刊》透露,以迪卡侬一家400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为例,全职员工只有30多人,兼职员工有100人。即使是周末繁忙时,一排货架也只会配备一到两位一线的销售助理,并且这些销售助理几乎一半都是兼职人员。
迪卡侬把每一类运动都分为蓝色货品、中端货品、高端货品,每一种货品都有严格的库存周转率。其中,体现最优性价比的蓝色货品,毛利率通常会低一些,库存周转率也最高。
迪卡侬采用零库存的管理方式,店内不设库存,顾客看到的商品都陈列在货架上。陈宇曾担任迪卡侬门店的部门经理,每周一做周计划时,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认销售最好的货品,查看其库存、陈列、配货情况后,及时与该品牌的库存经理沟通以便使货源充足。
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会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库存周转率,并带来销售量的成倍增长。比如一件水上运动防风衣定价为199元,这已经是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了。如果再把促销价定为169元,这将是有杀伤力的价格。
这种低价策略令一些同行主动撤离了,比如三夫户外。“2007、2008这两年,公司在迪卡侬的低价攻势下一直都很被动,”三夫户外上海万体店店长李海亮说,“2009年三夫开始转型,调整了一些中低端品牌,使产品结构往中高端专业户外发展,避开大众户外市场。”
虽然迪卡侬宣称客户群是包括初学者到专业选手的最广泛大众,但是在户外渠道商和户外品牌商这些同行看来,迪卡侬的定位正是相对于专业户外的大众户外市场,毕竟,更容易被低价策略吸引的是购买力有限的客户群。“有多少登雪山的人会使用迪卡侬的产品呢?”肖鹰反问。孟东也坦言在迪卡侬中国门店中,针对初学者的入门级产品贡献的销售额更大。
除了低价之外,体验式营销的方式也吸引了黄丞。黄丞在成都上大学时迷上了户外运动,当时户外装备都在一些卖户外用品的小店解决。2009年大学毕业到了上海之后,由于住在迪卡侬上海花木店附近,偶然逛过之后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环境和气氛。
在迪卡侬的门店,所有商品按运动类别分区域陈列,蓝色货品分列主通道两边,导购系统方便顾客在店内自助购物。上海花木店新扩建后增设了高尔夫、篮球、跑步三大产品体验区,购买比如滑轮这样的产品时,会得到周末滑轮教学活动的邀请信息。
为了扩张,2008年,迪卡侬的拓展人员数量翻了一倍,迪卡侬为一些拓展员工提供了为期3到6个月的法国培训。
这一整套商业运作系统,形成了迪卡侬的竞争力,也成为了同行难以模仿的门槛。“如果迪卡侬的扩张目标实现,将有可能垄断大众户外市场。”肖鹰说。
孟东则明确指出:“当迪卡侬一年开30家店时,就是质变的阶段。”现在,一切都在通往质变的路上。
(因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肖鹰、陈宇为化名)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