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德国一直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两国关系的裂痕逐渐加深。2003年3月,德国企业接二连三地被标准普尔降低评级,由此导致包括最大的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在内的相关企业股价跌至历史最低。德国政商界普遍认为,这是德国向美国“说不”而招致的报复。而对于全力支持美对伊战争的澳大利亚,标准普尔却将澳外汇债务评级升至“AAA”的最高评级。
其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享受着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经营权,美国标准几乎成了国际标准。
美国政府将“言论自由”的公民权授予三大机构,使之能够逃避因不公正、不合理、不科学评级而招致的法律责任;美国政府还授予它们垄断经营权,并在实际操作中给予了极力庇护,而垄断又导致信用评级行业缺乏竞争,并且使评级结果的公平性难以保证。
再次,信用评级机构存在“利益冲突”的盈利模式:要求评级的客户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其进行评级。也就是说,评级机构即要争夺客户,又要向客户收费,又要给客户评级。
法国经济学家安托南指出,评级机构与客户的关系好比美食评论家与餐馆的关系,美食评论家通过为餐馆评级而收取餐馆费用,评级机构通过给那些要求评级的客户打分而收取费用。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客户之间显然存在利益关系。评级质量难免会成为追求利润的牺牲品。
对商业利益的“贪欲”使评级巨头们“堕落”。在两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在危机爆发前10余年,评级机构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的标签,让投资人忽略了风险,从而遭受巨大损失。而它们却利欲熏心地收取高额评级费,三大评级机构的收入从2002年到2007年翻了一番,达到60亿美元。
2008年,在美国国会为调查金融危机举行的听证会上,穆迪公司一位经理级人士承认,“我们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来换取金钱”。
加强监管
改革信用评级游戏
在全世界反思整个金融危机成因的时候,信用评级机构误导投资者,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愤怒,对信用评级机构 加强监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5月2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参议院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将建立起一个新的自我监管机构,来管理信用评级机构。未来这个监管机构将指定某家评级公司为初始评级公司。
“这其实就是一道防火墙。评级公司因为不需要再向客户销售评级产品,这样就没有利益冲突的嫌疑了。这道防火墙会比较有效。”穆迪公司的内部人士赞成这样的做法。
欧盟委员会6月2日也提议建立“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对在欧盟注册的以及在欧盟设有分部的评级机构实施监管,这一机构还具有要求提供信息、开展调查以及就地检查等权力。
如果信用评级机构违反欧盟的管理规定,该监管机构将有权对评级机构采取惩罚措施。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还公布了加强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的新方案。
欧盟委员会的这些方案已经得到了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强烈支持。欧盟一方面要成立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另一方面要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制裁。看来,欧洲国家对现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誉已经是极端不信任了。
分析人士称,如果欧洲成立评级机构,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不仅意味着区域内评级机构将如雨后春笋,更意味着美国以评级控制、垄断世界债务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评级资源配置也将更加趋向平衡、合理。
传统信用评级模式正在酝酿根本性改变。打破垄断,增加竞争,进一步加强政府监管和国际合作监管将有助于改善评级机构的评级服务,实现信用评级改革。(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