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求是利是弊?
保值增值与短期炒作对楼市影响不同,过度投资加剧供需矛盾
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性购房的剧增推高了市场需求,是导致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促使老百姓投资买房的种种原因也并非没有道理。那么,客观存在的投资需求,对房地产市场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林倩认为,投资购房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出于合理的财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投资购房后主要用于改善住房条件或出租,短期内不会卖。另一种则是短期炒作,频繁买卖,以在短时间内获取高额回报,实际上就是一种投机性购房行为。两者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大不相同,应该区别看待。
“投资性购房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投资者和房地产市场都是有好处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告诉记者,对家庭而言,合理的投资需求可以实现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使普通百姓获得投资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一般而言,合理的投资购房持有时间至少3—5年,周期较长,不会影响市场稳定。同时,许多人投资买房后出租,增加了市场上的租赁房源,反而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合理的投资购房可以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如果一个市场完全不存在投资性需求,就会导致市场低迷。
短期炒作的投机性购房对市场则危害更多。“投资房地产本身无可非议,但目前我们的市场存在着过度投资,甚至是全民追逐投资,这是非理性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投资存在两个怪现象,一是目前许多投资性房子不用于居住、也不用于出租,而是空着。这种囤积居奇式的投资购房,加剧了供需矛盾,导致房价过快上涨,催生了楼市泡沫。二是大量利用银行贷款来投机购房,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潜在危机。
“今年3月和4月上半月,投机购房达到高潮。”林倩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内,链家地产许多门店出现了投资客“抢房”的现象,“不少人频繁买卖,几乎不用看房,投机的特征非常明显。”据了解,目前一些城市及部分热门楼盘,投机性购房已占到40%到50%。
顾云昌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市场供给应该主要用于满足自住型购房和少数合理的投资购房,绝不允许出现过度投资和投机。此外,投机性购房的资金量庞大,进出市场时间短,无论突然进入还是突然撤出,都会导致市场大幅波动,不利于市场稳定,必须严格限制。
投资购房该堵该疏?
实行差别政策,鼓励支持自住,引导合理投资,严厉打击投机
去年底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以“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抑制投机性需求”。
一方面,通过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提高投资投机购房的门槛。如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执行1.1倍利率,不得向购买三套房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借助行政手段限制购买多套房,如限制外地户籍人口购房,北京市规定一个家庭只能新购一套房等。
政策出台,投资者的预期也发生了改变,房价短期内不再看涨。于是,政策和预期双重影响下,4月下半月以来,各地楼市成交量出现大幅下滑。记者到北京多个售楼处和中介公司采访,销售人员均表示,目前零星成交的买房全部是为了自住,投资者几乎已经消失。
同时,市场上一直传言有可能征收的房地产保有税,更如同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利剑,让投资者不敢妄动。
显然,调控政策已经在短期内起到了抑制投机的效果,但空前严厉的政策,使不少合理的投资型需求也同时被抑制。
6年前在北京贷款买了一套小房的刘先生打算明年结婚,计划把小房卖了,买一套大一点的婚房,既是改善,也算作一笔投资。但新房要明年年初交付,再加上装修,还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才能入住。于是刘先生打算先贷款把新房买下来,入住以后再把小房卖了。但突然提高的二套房首付,让刘先生承受不起,只得再看看,或者卖了小房先租房子住。“我买二套房虽然带有投资目的,但主要是为了改善,不应该受限制。”刘先生说。
“政策不应该误伤这种兼有改善和投资目的的二套房需求,更不能将投资性购房需求‘一棒子打死’,否则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增长就很难实现。”顾云昌建议,无论是差别化的信贷、税收政策还是行政手段,都应当进一步细化,对自住型、投资型和投机型三种需求,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可操作的政策。鼓励和支持自住,适当引导合理的投资,严厉打击投机。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和投机无法清晰界定。“目前只能用一些主观的方法,比如住房买卖的周期。”林倩认为,5年以内二手房交易需缴纳营业税的政策,实际上就对投资投机进行了划分——5年以内卖房就是投机,就要征收营业税。持有5年以上再卖则看作投资。参照这种方法,政策可进一步细化。
投资变成投机也是一种情况。去年上半年不少购房者本来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而购买了二套房,但下半年市场突变,房价快速上涨,购房者见到有暴利可图,就立刻把房子卖了套现。
“房价涨得越快,投机就越多。”顾云昌表示,要真正抑制投机,仅靠提高门槛还不够,要主动出击,通过增加供给,来平衡供求关系,促使房价趋于稳定,投机者自然会退出。投机需求得到抑制,则有利于市场供求进一步趋稳,促进市场稳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要防止投资过度对市场乃至经济造成危害,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增加投资渠道,避免资金扎堆于房地产。专家建议,一方面应进行金融创新,降低投资理财产品的门槛,为老百姓投资寻找新的渠道;另一方面,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更多实体经济领域。(记者 王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