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浙江制造中,长寿的企业均是拒绝盲目搞多元化者。“不管多少年,汽车零部件都是我们的主业。”万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鲁冠球说。虽然万向集团早已进入金融、新能源等十大领域,但鲁冠球依旧对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万向节家族一往情深,“我们是靠这个起家的,社会需求也远远没有满足。”
31年前,鲁冠球34岁,这个十多岁起就发誓绝不重复祖辈们 “土里刨食”的农家子弟,打过铁,修过自行车,甚至曾经好几次为捣鼓“小作坊”倾家荡产。1979年,年轻的鲁冠球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将犁刀、轴承、铁耙等产品调整下马,集中精力生产为进口汽车配套的高品质万向节,从此,万向的主业从没有动摇过。“我要将五个手指头捏紧,做一个产品。”虽然,当年也曾为此付出了营收减半的代价,鲁冠球还是“决定孤注一掷,赌上一把”。后来的事实证明,从未偏离主跑道是万向长寿的最主要的原因。
品牌排他化
任富佳现在正在向员工们推荐 《卓越的管理变革》这本书。在他看来,浙江制造业必须要进行全面升级,从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到管理都需要不断创新。他推崇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看法:当创新是正确并且有利可图,也就是创新的机会已经存在时,最大的风险就是是否采取资源最佳化,理论上,创业应该是风险最低而非风险最高的方式。
“浙商的敏觉度非常高,比如浙江有家专门做三、四级市场的电冰箱企业,年销售额将近10个亿,它针对农村市场电压不稳的特点,在冰箱上加装一个变压器,并且研发了防腐、防臭功能,它整套的设计方案都是针对目标细分市场研究的。这样的企业没有理由不成功。”任富佳说,“这就是浙江企业的代表,不管小企业、大企业,哪怕是很小的企业,只要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坚持这个定位去做,任何企业都会有生存空间,但是不能单纯以价格作为核心竞争力,如果那样注定会付出更多的代价。其实拼价格浙江制造永远比不了珠三角的企业,而我们的长处在于精准定位和细分市场。在战略选择上,浙江制造更倾向于美国模式,把一个行业做精做深,产品全球化,做到行业中的 ‘不可替代’,让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品牌排他性。喝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种选择,吃快餐,就是肯德基和麦当劳,除此,别无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此次的全球经济衰退,任富佳亲历其中,所幸的是老板公司不但 “不紧张”还“逆势上扬”,而现在要着手解决的则是产能不足问题。任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渠道深化抓得好,不仅巩固了一、二线城市,而且重点进攻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市场。最近,老板在杭州最繁华的地段武林广场开了国内首家厨房新生态旗舰店,把以前开在建材城,家电卖场的专卖店移到了最繁华的高端商业街区。现在,“老板”在淘宝网上每天的销售额是4万,但不管是哪种渠道,其认定的准则是“离消费者越近,就离竞争对手越远。”同时,任强调,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在其“产品、渠道、品牌”三驾马车中都要始终把技术投入放在第一位。
家族企业社会化
1986年10月,徐冠巨与父亲徐传化一起创办传化公司的时候,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经过22年的发展,传化已成为一个业务覆盖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的大型集团公司。徐冠巨说最关键的,是家族企业必须社会化。他的观点是,尽管企业资产在法律上是徐家的,但应该是“大家用”,也是社会的。比如说,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总是在家庭成员中发掘人才,人力资源匹配度与需求度就不成比例。家族企业的用人、管理、资本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化。
有意思的是,徐冠巨对分配给员工期权持谨慎态度。徐冠巨对曾经有过的“一股就灵”、“一包就灵”之类的说法相当反感。“同样的,不是一搞期权就灵,先要把企业的内部机制搞好,保证员工们安居乐业,有稳定的收入,企业不行,期权就变成了员工的‘金手铐’”。
目前,徐冠巨正在集团推进所属企业资本社会化,使每个企业都和国内资本或国际资本结合。按照他的逻辑:“投资结构多元化以后,反对意见可能就会多,而这容易使决策正确。我当然不会退出,只想引入其他社会资金,稀释股权,完善治理结构,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和绝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不同,“老板”引进了风险投资和期权制度。2008年,创始人任建华引入了风险投资,并把股份逐步分给核心员工。2009年,老板集团旗下的老板厨房电器和诺邦无纺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我们当初靠体制改革活了过来,原来我们只是民营公司,不是股份制公司,也没有融资平台。企业能长寿关键是体制创新。”任建华说。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认为,“浙商群体现在需要的是质变。浙商中的典型代表宗庆后在娃哈哈的发展中早已定下两个‘不做’的基调:不做房地产,不上市,坚持一元化的主业。事实上宗庆后曾做过童装、餐饮,但都一一失败了。目前,娃哈哈还不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公司,它的运作基础和核心是宗庆后个人的权威以及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不上市也是很自然的事。如果要上市,那么其公司治理结构须全面改造,宗庆后的个人权威也将从此倾覆,但这对宗氏家族是否放得下几十年如一日的经营权,以及让大众来分享家族通过艰辛换来的成果,无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企业有好的文化,在企业碰到困难时,员工就不会有别的想法,而会想着如何把困难消化,共同把难关渡过。现在许多企业的内部问题,主要是成本上升的问题。但如果你平时把文化做好了,员工就会理解你,配合你控制成本,而不是企业一遇到困难员工就逃个精光。而企业只有真正走向公众化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任富佳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