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以市场换技术”泛指“引进合资”,目的就是方便导出“丢了市场,没有得到技术”的推论。完全无视中国轿车业近30年来发展的跨越和创新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以市场换技术”正在被作为一个符号,用来概括中国轿车业引进合资近30年来的实践。“以市场换技术,丢了市场,技术一点也没得到,中国轿车业已经沦为了跨国公司的附庸。”这种负面结论,在业内业外,在上自专家学者、下到网民愤青中间广为传播。
其实,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会看到,这是一种无意或有意的误读。
特指一个成功案例
“以市场换技术”最初特指“技贸结合”的一次成功案例。
1984年底,外贸部门拟议进口日本五十铃公司4万辆轻型卡车。这个批量相当于中国汽车当时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而国产轻型车的升级正为缺钱少技术而发愁。于是中汽公司董事长饶斌打报告给中央,要求在进口汽车的同时,作为附加条件,无偿引进五十铃的动态技术。
国家批准了这一建议,在外贸进口五十铃轻型车的同时,引进了N系列29个车型的驾驶室、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变速箱等全套技术,供汽车工业消化吸收。在国家没有另投一分钱的前提下,推动中国轻型车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两三年后,国产轻型车全面占领了中国市场。
如此“以市场换技术”真相,凸显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人的使命感,这个案例后来规范为“技贸结合”的书面表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对外贸易领域有过多次实践,而与合资企业的理念和运作一点不着边。
近年来,一些政府官员和学者把“以市场换技术”作为轿车业引进合资的概括,抨击“‘以市场换技术’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导致的结果事与愿违。轿车工业在技术能力上长达20年的停滞不前,原因就在这里。”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董扬曾撰文作出回应:三十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一直在政府指导下,严格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发展,从未将并不能准确概括中央改革开放方针全部内涵的“以市场换技术”作为发展指导原则。
“轿车可以合资”,邓小平一锤定音
使用“以市场换技术”泛指“引进合资”,目的就是方便导出“丢了市场,没有得到技术”的推论。完全无视中国轿车业近30年来发展的跨越和创新。
说到中国轿车业的起步,不能不说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新旧观念激烈交锋,1982年邓小平“轿车可以合资”一锤定音,抓住了世界从冷战对抗到缓和共赢转变的历史机遇,开创了汽车合资企业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国企和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首先的障碍是意识形态的突破。最早给中央写报告,提出“合资”这一理念的李岚清,1978年首次听到通用汽车董事长说起“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共同办个企业,如同‘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也难免感到困惑——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怎么可能同你“结婚”?
合资,是轿车工业起步时期的唯一选择,而且是一个成功的选择。80年代,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中国百废待兴,无力投资轿车工业,即使号称“举全行业之力建设”的二汽,也一度因投资短缺被国家列为停缓建项目。1984年,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广州标致,试水合资;1987年,中央在北戴河所确定了首批轿车“三大”骨干企业,国家依然没钱投资,一汽大众和神龙最后走的都是合资企业的路子。外资出资金,出技术;中方主要以厂房折价入股;是合资双方注资的主要形式。
30年前建立中国轿车工业,利用外资的贡献度很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参与中国汽车业决策多年的张小虞说,上海大众、一汽大众,1992年之前一直没有分红。不分红,共同再投入,建一个工厂,又一个工厂。两个大众怎么能够从一开始年产3万辆,变6万辆,变20万辆,到现在的150万辆,就是这样滚动发展起来的。广州本田从1998年的年产1万辆发展到2009年的年产36万辆,何曾拿过国家一分钱投资。轿车工业发展数以千亿计的全部投资中,国家财政拨款不到1%,用于国企研究开发中购置检测设备;银行贷款不到10%;其他大部分是外资投入、滚动发展、企业自筹,还有股市上的资金。
汽车是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国家的把控十分成功。合资,充分利用了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和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契机,50对50的股比,是外资不可逾越的红线,中方大都是骨干国企。在早期的合资,如一汽大众,中方占60%的股份,大众占30%,奥迪占10%,是不是跨国公司的附庸,不是一目了然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