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危险的物联网:警惕IBM的攻城掠地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0/6/1 16:05:16   
>> 相关新闻链接
·成品油价今日起下调 官员释疑为何刚调价 ·全球股市惨遭“黑5月” 退出政策更谨慎
·央行官员揭秘:国库是否存放真金白银和大捆钞票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间投资亟待转型
·人民币升值博弈与国际化思辨 ·楼市调控信息一日三变 购房者纠结买还是不买
·多个城市“抢跑”押注物联网 ·温家宝:做好预防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准备
·反倾销大棒此起彼伏 中国无缝钢管企业遭出口难 ·中国全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共11个领域

    这一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物联网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传统IT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集成。在国外已发展数十年的传感器等领域,中国近乎空白,因此,物联网热潮甚至放大了中国传统IT业与国际领先厂商的差距。

    据CSIP的内部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

    “要追上来,至少需要5年,也可能更久。”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判断。刘杰认为,如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需要15年才可能做得很好。

    规模化困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基本与国际同步,这或将成为变局关键。

    邢涛透露,早在2006年,全国信标委就已经成立传感网标准研究项目组,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完成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的筹建,在8个领域展开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0年5月11日,在传感网标准化论坛上,有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国内已有超过70家机构和企业参与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参与标准制定的与会人士则进一步透露,多个领域的标准制定都已在快速推进。

    此前的3月25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WGSN)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提交的传感器协同信息化处理标准提案已通过投票,正式立项。

    “现在我们的思路是,先发展标准,同时在关键领域加速追赶,最后在整个产业链上全面赶上来。”一位与会人士说,现在主要还是先把比较成熟的一些应用先推动起来,比如在电力、交通等业务较成熟的行业先进行试点,再逐渐推广。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过程中,对产业进行布局和扶持将极为关键。

    “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针对关键环节进行的重点扶持。”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像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环节,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投入,而且往往见效较慢,至少要提前一年以上进行布局,但现在相关行业企业大多只能享受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普惠”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物联网大都是垂直的细分行业市场,所以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应用,都种类繁杂,细分规模偏小,难以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陷入“大公司不愿投,小公司投不起”的僵局。多家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就目前而言,其公司收入还主要依赖于手机、消费数码等行业的关联应用,物联网的盈收“还不靠谱”。

    “国家应出台统一的规划,并就未来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出台重点扶持措施,确保物联网的发展不会丢失最核心的高端竞争力。”一位来自企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物联网还不宜规模化推广。因为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商业模式等环节并不成熟。

    刘杰认为,国外的物联网应用大多来自市场,而国内很多是实验室出来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还不多。“比如世博会上很多国外馆对环保、智能家居的认识,其实都是物联网的应用,比我们所谓的物联网先进得多。”刘杰说。

    “物联网常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尤其是被动式的RFID,也有可能出问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安全体系下,除了身份证等高度加密的应用外,绝大多数的RFID信息,被信息采集设备读取并不太难。

    这在国外已有先例。2010年2月,美国媒体曾报道,一名西雅图黑客利用廉价的RFID信息采集器,在20分钟内悄然窃取两个美国护照身份资料,而只要将其克隆到空白标签中,该黑客甚至能制造出新的护照。

    其他的技术方式,比如无线传感器或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一些人士表示,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就是建立一个信息采集网络,然后根据外界要求反馈或接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它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与RFID并没有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在规模化推广前,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环。”该人士说。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