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故事】
在国内外医药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知道张江在什么地方,但一定要知道张江有一个药谷。”
哈雷路、牛顿路、居里路……4月上旬,记者走进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有感于那里环境的整洁、安静和浓厚的科研氛围。
这个拥有300多家中外知名制药企业,数十家国家级医药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全球性研发中心的“中国药谷”,经过10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研发创新——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人才培育——产业服务”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
“1996年,国家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落户张江,一举奠定了药谷的地位。但基地首先做什么的命题,当即摆在了药谷的面前。”傅大煦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地区都投入力量积极建设各自的医药产业基地。在这些传统“药都”、“药谷”里,医药生产型企业占了主流,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在产业趋同的大环境中保持领先,就必须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必须围绕‘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根据上海的特点,依托城市的整体功能优势,高层次定位,非均衡发展。”
于是,聪明的药谷人没有选择大规模引进医药生产企业,而是独辟蹊径,着力引进研发企业,将主攻方向放在了企业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上。这一着棋走得漂亮,既避开了与其他地区争夺资源,又树立了张江药谷研发为主的特色品牌。
国家级医药研发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中心纷至沓来,一个永葆活力的“智力场”不断聚集。今天,张江药谷已初步形成了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一所七中心”为代表的创制平台,4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50多家国家级和市级的科研机构、500多名创新创业型高端人才都聚集到这块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致力高端的品牌效应,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医药巨头。从第一家罗氏制药到史克必成、勃林格殷格翰等,目前,位居世界医药行业前20强跨国大公司不少已落户张江。”傅大煦介绍,巨头的集聚,不仅提升了生物制药产业的能级,而且凸显了张江药谷的聚合效应。
短短十几年,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造就了200多个创新药物,创造了百亿元以上的年产值,成为领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引擎”。
【对标启示】
2001年,有着石药、华药等知名药企的石家庄市提出打造“中国药都”。
“石家庄在产业和产品方面已具有‘药都’规模,但建成真正的‘药都’还需要提升品牌,在高端领域有所突破。”省工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处长王建分分析,尽管石家庄的部分企业已经名声在外,但主打产品多是原料药。石家庄发展“药都”的弱势是,原料药多、制剂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大路品种多、创新品种少。“从目前情况来看,‘药都’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新药的研发。没有高科技产品的推陈出新,不会有药都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5年,国家把生物产业基地“落户”在石家庄,在王建分看来,这对“药都”发展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样的机遇,石家庄该如何行动?王建分建议,首先,要高端定位、进档升级,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创新药,着力培育新型抗生素、维生素、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产业。其次,引进人才、为我所用。目前国内并不缺少生物制药方面的人才,关键是怎样把他们吸引过来,并发挥他们的特长。再次,以医药园区为载体,瞄准国内外大型医药集团、知名研发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医药高新技术项目落户。
如今在“药都”,华药新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神威现代中药产业园等正在加速建设。“这些项目主要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和中药材深加工项目为主,建成后将大大改善药都的产品结构,促进全省医药产业优化升级。”王建分表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