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笔者曾表达了一个日益强烈的隐忧——— 以股指期货推出为拐点,国际热钱做空中国股市,利用中国打击房地产泡沫的时机,鼓动货币当局紧缩流动性,几管齐下战略做空中国。
6天过去了,这种忧患更甚。因为在“五一”之后的4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再跌7.04%,自4月16日股指期货推出以来已经下跌了15.6%。
在楼市泡沫得到有力控制的情况下,如果股市亦进一步大跌,加上人民币跟随美元升值,中国外贸出口深受影响,再加上铁矿石、石油等资源价格相比一年前已经大涨,增大了中国制造的成本,那么如果货币继续紧缩,则股市、楼市和中国经济三者相互拖累恶性循环将不可避免,甚至可能击破中国经济能够承受的底线。
昨日CPI出炉创18个月新高,货币紧缩的市场预期进一步加强,A股再创近一年新低。
这一幕给人似曾相识之感。2008年6月初,在A股3000点保卫战二次筑底的关键时刻,7日,央行突然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令市场大为恐慌,防卫阵营分崩离析——— 10日上证指数大跌7.73%。直到10月初,央行仍不断紧缩货币流动性,中国微观经济大面积陷入了流动性“休克”状态。股市更一路跌到了1664点,一年间最大跌去72.8%。所幸的是,后来中央果断决策,启动4万亿元的大规模救市,方才使中国经济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个良性的货币政策调控,它应当是逆周期的,即在经济亢奋、资产泡沫发展到疯狂前,就应采取紧缩措施;而在泡沫破灭、资产价格和经济加速下滑时,应当释放流动性,即货币政策应起到削峰平谷作用。这就需要货币决策有着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如果在楼市和经济开始下滑之时,货币政策紧缩过度,则会造成很多意想不到的伤害。
这绝非危言耸听。自2008年7月以来,由于人民币与美元重新回归类固定汇率后,随着美元对欧元等货币的大幅升值,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美元指数货币)已升值了19.4%,这对中国的出口已产生了抑制作用。今年3月份,中国近年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就是一个不祥征兆。
与此同时,从2008年10月以来,国际石油的价格已由每桶33美元上涨到近90美元,铜甚至逼近历史高点,进口成本增高而出口相对收缩,这已经埋下了中国实体经济的隐患。
这时候,如果再连续性紧缩货币,则很可能再次伤害到“世界工厂”的生存能力;而股市连续性紧缩货币,在股指期货放大效应下,打压楼市效果有限,打压股市的效果却立竿见影。当居民以股票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大减时,就又会杀伤国内消费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股市的紧缩,受损最大的是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国内,会使国民财富占比下降(热钱财富占比上升);在国际上,它会使大量的人民币财富变成了央票和存款准备金被束之高阁。
简言之,笔者以为,如果要解决中国经济现阶段的问题,仅有货币政策是远远不够的。但要促使中国股市和经济硬着陆,仅仅货币连续紧缩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