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民众近来都遭遇了这样的困惑。从4月末到5月初,全国各地菜价一直居高不下,“海口每斤菜上涨3至5毛;嘉兴市场难觅3元蔬菜;兰州本地时令菜货源不足,哈尔滨本地菜缺席2至3成”,《农民日报》5月4日的一组报道标题,形象地描绘出近来菜价的“高烧”现象(5月6日中广网)。
在“菜比肉贵”期间,低收入群体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生活艰难。公众可能会期盼政府出手,某些地方政府在高涨的物价面前,也可能试图以“短、平、快”的行政调控手段平息治下的物价涨升。应该说,这样的“调控冲动”看似良善,实则透露出难以掩饰的“越位”管理和经济学无知。
无数历史事实和经济学基础理论告诉我们,在经济领域,政府的任何价格管治都是难以奏效的,其结果和意图往往背道而驰。这里所体现的经济学规律就是: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市场各方的博弈力量所决定的,是市场供求方达至最终平衡点的结果。因此,行政力量的介入,只会引发市场自由调节功能的紊乱,使所发出的经济信号失真。
但是,这并不是说地方政府对于“菜比肉贵”就毫无作为,而是说,政府应在“菜比肉贵”等物价上涨面前克制习惯性的“调控冲动”。市场以效率为原则配置资源,却有其公平性的“死角”。这就需要政府弥补这一市场缺陷。
从报道来看, “菜比肉贵”更多反映天灾之下的蔬菜种植业“生态”脆弱、生产和流通信息不对称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市场应急机制的同时,建立健全蔬菜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才能使产供销真正实现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仅需要以“肉补”、“蛋补”、“油补”等方式贴补低收入困难群体,还有必要尽快建立起食品供给方面的宏观调控预警系统,加强跟踪监测与数据研究,通过各种有效应对来展现政府的远见和公共服务能力。
“菜比肉贵”面前的政府“守位不越位”,不介入过于微观具体的价格管制层面,而通过向城市低收入群体与蔬菜种植户提供合理补贴,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政策调整,这样一来,组合措施便不会扰乱市场体系自然具有的平抑价格机制,而只是在市场体系之外补充“死角”。市场、政府各司其职,使整个社会较为平滑地度过价格上涨周期,既可避免部分群体生活压力过大,又不会损害市场体系本身。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