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中国银行副行长 朱民
从2008年9月次债危机经过演化成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政府积极救市,经过八个月的努力,市场已稍稍企稳,下滑速度放缓,市场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危机是否触底,什么时候触底,而是世界将以什么方式走出危机,以及由此连带的我们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
世界如何走出这场危机
如何走出这场金融危机,将决定未来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历史为鉴。1920年代德国因一战失败承担赔偿,引发巨大的债务危机。德国政府通过“通胀战略”消化债务,引发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从1922年1月-1923年11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一份《金融时报》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金融时报》的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仅数月,通货膨胀率高达84亿倍,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从1918年初的5.21马克兑1美元到4.2万亿马克兑1美元。这导致严重金融混乱和经济危机,30%以上的失业率,最后导致希特勒上台和二战。
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危机,美国政府采用“破产战略”,让资不抵债的企业破产,结果42%企业破产,失业率达26%,GDP下跌30%,并引发长达5年的经济衰退。直到二战开始,需求上升,美国经济才恢复。
1990年代日本陷入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政府支出替代民间支出的战略”,政府大量举债支出,弥补私人部门支出不足,制造需求,以维持GDP增长。并创造空间,使企业得以修补被严重损坏或资不抵债的资产负债表。其好处是避免了日本经济的大起大落波动和可能的大萧条,维持了日本经济在-1%到+1.5%低速但相对平稳的增长,保持了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基本稳定。但政府负债从占GDP的60%增长到目前的180%。日本的M1/GDP比重从1990年代的25%到目前的75%。日本利率长期为零,经历了10年衰退,基本丧失了在国际经济金融上的活力。
这次全球危机,世界各国将会以什么方式走出来?伦敦G-20会议的主要不足是没有能力指出世界走出这场危机的方向和方式。各国政府都对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美联储已公开表明要购买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国债,即印发高达一万亿美元的美钞,这是未来通货膨胀的先兆。美国、欧洲、日本,包括我国也都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也是由政府支出替代私人部门支出的做法。但现有政策仍不足以拉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各国政府特别是美国政府下一步的政策引人关注。虽然整体仍不明朗,用通胀和财政赤字替代私人部门支出已成基本底线,未来滞胀的可能性很大。
“去全球化”和全球贸易、经济、金融新格局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直接结果是世界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进一步拉长。到2008年,世界实际上已分化成三个主要板块:以美国、英国、西班牙等为主的金融和消费板块;以德国、日本、中国、韩国为主的制造业和出口板块以及其他资源和农业国家板块。金融和消费板块以全球的资源借贷消费,制造业和出口板块以全球需求为市场生产,生产链大大拉长,形成了金融和消费板块的过度消费,及制造业和出口板块的过剩产能,通过金融市场融资,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大提高。
受金融危机的打击,美国普遍意识到进口、消费太多,向全球借贷消费不可持久。在过去9个月内,美国国内居民净储蓄占GDP的比例已经从-1.2%上升到6.5%,目前还在缓缓上升。即便按目前的居民储蓄水平,美国今年的经常账户赤字也会从2007年的8000亿美元下降到3000亿美元。作为世界主要的消费进口国,美国进口减少,会对现有贸易格局产生很大影响:制造业和出口板块将减少5000亿美元的出口;美国等金融和消费板块调整消费和储蓄行为相对容易,而日本等制造业和出口板块调整出口相对困难,因为这涉及到现有的过剩产能及结构调整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国的钢产能是6.4亿吨。但去年和今年的实际需求在5亿吨左右,25%-30%的产能过剩。我国22个主要行业,今年将有20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今年,韩国的造船业产能过剩高达40%-50%,德国和日本的设备、机床等产业的产能过剩高达20%-40%。因此,2008年第四季度年化经济增长,美国为-6.1%,欧洲为-5.9%,英国为-5.9%,而日本是-12.1%,新加坡是-16.2%,韩国是-20.6%。今年第一季度年化经济增长,美国为-5.4%,而日本是-13.4%。换言之,危机中,金融和消费板块经济受到的影响反而小于受连带影响的制造业和出口板块。因此,以美国、英国、西班牙等为主的金融和消费板块经历“去杠杆化”的同时;以德国、日本、中国、韩国为主的制造业和出口板块在经历“去产能化”。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责任编辑:cpr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