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企业史上一座提振人心的里程碑。
这是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一股潜力巨大的新兴变量。
这是志在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正名的一场长久考验。
文/本刊记者 曹一方
从惊讶与讽刺,到质疑与略信,再到半信与坚信,这是近一年多来,公众对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的态度转变,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并购过程的漫长与煎熬。
如今,一切尘埃落定。
2010年3月28日,瑞典第一大港口城市哥德堡,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签署仪式上,李书福提笔完成了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签字。最终,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代价从福特手中买来沃尔沃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
吉利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营汽车公司,沃尔沃是以安全著称于世的豪华轿车品牌,李书福把这场并购比喻为:来自农村的穷小子娶了世界级女明星。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段旷世姻缘?
世界级女明星沃尔沃外表光鲜,实则命运多舛。在福特的思维中,只有福特品牌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6年新任CEO穆拉利实行“一个福特”战略,连捷豹、路虎都逃不过被甩卖的命运,更不要提2008年运营亏损14.6亿美元,占福特全部亏损56.2%的沃尔沃了。
而对于崛起中的中国车企,沃尔沃这样的国际明星所具有的技术和名声,正是求之不得的。此前,上汽和南汽上演“罗孚双城记”;上汽收购韩国双龙;腾中收购悍马;北汽收购萨博,皆是这种渴望的真实写照。
在李书福看来,沃尔沃的市场集中于欧美,中国市场仅占7%。沃尔沃亏损的原因就是,忽略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又无法在欧美市场占据主导,从而导致规模偏小。
沃尔沃急需的正是,一个潜力巨大、当量庞大、认知度高的市场。女明星沃尔沃的如此境遇,使得穷小子吉利有了求婚的资本,毕竟专利坐拥刚刚成为世界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中国市场。
较之此前的中国车企海外收购,无论是收购资产的优质,还是收购团队的豪华,吉利收购沃尔沃无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对于吉利和李书福来说,攻陷哥德堡、迎娶沃尔沃只是一个开始。
2009年沃尔沃全球产量31万辆。对于沃尔沃的复兴,李书福明确的提到:沃尔沃全球销量达到37万辆才能够扭亏为盈。按照李书福即将在北京建立年产30万辆的新厂来看,短期内吉利把沃尔沃的扭亏全都赌在了中国市场。
对于李书福这样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我们可以充分相信他能够解决沃尔沃国内市场的开拓、运营成本的控制和网络渠道的建设等基本问题。除了18亿美元的收购资金,吉利还为沃尔沃的后续运营筹措了9亿美元。
但是,金钱可以买来规模与技术,却买不到由文化与历史沉积而来的品牌内涵。
要知道,沃尔沃这一品牌的根源,是“严谨创新、追求卓越”的北欧文化。瑞典人花了83年的时间,使沃尔沃以安全和性能优异的形象享誉全球。显然,对于仅有13年历史的吉利而言,保护沃尔沃的高端形象是收购后的关键下一步。
因此,吉利一再强调彼此的“独立经营权”,表示沃尔沃未来还将由目前的团队去经营,吉利并不会派驻高层。李书福的说法是:“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尽管吉利收购了沃尔沃,但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二者是兄弟的关系,而不是父子的关系。”
双品牌、双总部的战略规划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沃尔沃的高端形象。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奔着高端卓越而考虑购买沃尔沃的消费者,联想到中低端的吉利。
那么,穷小子吉利如何才能真正与女明星沃尔沃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答案有两种:一是女明星由“富”变“穷”,二是穷小子由“穷”变“富”。显然,众望所归的答案只有一个——后者。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与其把这次收购当成买来一个媳妇或兄弟,还不如当成买来一位老师。学习的艰难过程,不仅是吉利品牌的自我升级突破,也是“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崛起之道。
金钱可以买来规模与技术,却买不到由文化与历史沉积而来的品牌内涵。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