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私人部门收缩信贷与需求的过程中,公共部门所推行的反周期政策,对于缩短经济衰退的持续时间,确实尤为奏效。然而其巨大的负面性也显现出来:这相当于政府把本来分散于各个经济主体(如金融机构)的风险集中于政府一身,把分散的资产负债表风险上升为集中的政府主权资产负债风险,其直接结果是赤字水平及其融资成本的提高,公共资产负债表持续膨胀。
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长期赤字财政的结果,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2009年,中国国债余额大约为6.2万亿元,外债余额为3868亿美元,合计相当于2009年GDP的26%,按照国际标准,尚在安全范围之内。但是近一年来积聚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却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现行体制下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地方政府长期面对资金缺口。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家税收收入的大部分归入中央财政,尽管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负债运行,且这些债务大多处于隐性状态。
从2008年底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有关信贷和地方融资的政策也相应放宽,这也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扩大融资、投资的重要机遇期,无论是地方债务的规模、超常规的增长速度都史无前例。据调查,2008上半年,地方债务总量仅为1.7万亿,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地方负债总额的增长速度高达250%以上。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急速膨胀。
央行调研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3800多家投融资平台总资产近9万亿元,负债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60%。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去年全国GDP的15.7%,全国财政收入的76.8%,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161.35%。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进一步显示,2009年净新增负债约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至3万亿元,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很多地方政府的负债额远远超过本级财政收入,面临巨大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依托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过度举债已接近极限,地方政府性债务率已高达94%。
不妨作个粗略估算:按照一般估计的目前地方政府6万亿债务总额,以及现行5年以上贷款利率5.94%,如果有关投资的建设期为20年,那么每年还款额为5206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6.3%。如果其中一半发生违约,则按照2009年银行业的盈利总额和贷款余额,银行一年盈利减少44.6%,不良贷款率总共增加7个百分点。
另需注意的是,从经济走势和通胀形势看,中国很可能在三季度步入加息周期,在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政府土地收入会减少,这都意味着,比起以上的估算,未来的实际还款难度还将增加,可能造成整体信贷、投资环境的逆转,而一旦沉重的地方政府债务不得不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留给银行大量的呆坏账靠中央政府来核销,宏观经济将可能有“硬着陆”的风险。
为此,国家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组织摸查地方债务的规模、来源和性质,认真做好各级债务的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及时清查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呆坏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率、新增债务率等指标体系,实施债务规模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切实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赤字财政”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恢复市场活力,但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张茉楠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