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是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要素。文化资源只有转化为文化资本,才能更充分发挥其传承文明、创造财富、促进发展的作用。科学全面地认识文化资源,积极有效地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是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4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项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前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7个(居全国第二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1人(居全国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0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十分丰富,整个艺术的母体——— 文学的资源也十分丰厚。全省有一批获得全国大奖的优秀文艺人才,一批获得国际及全国重要奖项的优秀剧(节)目,一批获得全国群星奖的群众文艺作品。此外,全省形成了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庆活动。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容和坚实的发展基础,但文化资源的丰富并不等于文化产业的繁荣。虽然近几年河北文化产业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76.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32%,但这一发展成果与我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大量的文化资源仍然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的文化产品还不多,有市场号召力、对群众有吸引力的知名文化产品数量更少。文化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还不高,与打造未来新兴支柱产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如同样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云南省,近年来培育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等一大批知名的文化品牌,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8%,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其实是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是资源最大化开发的过程。在河北文化资源开发中,“散”、“粗”、“泛”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散”就是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整体把握,对文化发展脉系的认识不清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系统性。“粗”就是对文化资源内涵的把握不准确、不全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粗陋、粗糙等问题,这种开发利用甚至可能对文化资源形成破坏。“泛”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一般化的问题,层次浅、挖掘浅,创意差、谋划粗,造成没有深度、缺乏启迪。这些问题造成“资源富矿”经过加工可能成为“产品贫矿”。总的看,我省文化资源转化率低,文化产业品牌缺乏。
为什么河北文化资源转化率偏低?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文化资源转化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人满足于先人留下的丰富的文化资源,片面地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而没有意识到单纯的保护会使文化资源永远停留在“死”的状态,也没有认识到文化资源的所在地与现实市场活力不一定一致,自己的文化资源如不加以利用,将会变成别人的财富。二是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意不足。河北文化资源的开发者无论在文化项目的策划、文化活动的构思上,还是文化产品的设计和营销上,尚缺乏巧思和新意,导致文化资源转化缺少新载体、新手段。三是文化资源转化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河北文化市场主体数量不多、规模较小、集中度不高,缺乏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群,没有形成成熟和完善的产业链,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配置能力还有待增强。四是对文化资源转化的扶持力度不强。全省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一些地方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税收、土地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
结合河北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推进文化资源转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按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产品和服务的思路,推进文化资源的市场化、项目化、载体化、融合化、品牌化,走出一条科学、合理、最大化的文化资源开发之路,将河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以观念创新打开文化资源转化的“总阀门”。要树立发展意识,充分认识文化资源是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开发文化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产业意识,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蕴藏着大产业,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不仅有利于保护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资源和产业业态,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作用。要树立市场意识,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以市场化的手段吸引和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提高文化资源开发的市场化程度。
——— 以文化创意激发文化资源由“死”变“活”。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文化资源开发的源头。好的创意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文化资源转化中,要坚持扩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相结合,寻找文化资源开发的新点子、新思路。通过良好的创意,找到文化资源可能的开发方式和文化内容可能附着的更多的载体,并进一步通过对文化资源、社会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等要素的整合,把文化资源策划成一个个文化含量足、产业要素齐备、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的新项目,打造成一批吸引大众眼球、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牌,从而激发文化资源的活力。当前尤其要抓住“三年大变样、推进城镇化”的机遇,策划出能够使城镇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文化产业项目。
——— 以多种载体推进文化资源由“虚”变“实”。在做好文化创意的基础上,以文化企业为主力,全力打造文化资源转化的项目、产品、技术、传播等载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要充分利用好项目和产品载体,围绕核心资源、核心创意,策划、设计和生产出更多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品种多样、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如可以通过项目式运作,将文化传说、民俗文化转化为戏剧、图书、影视剧、主题公园、节庆活动等产品。在项目策划、实施和产品生产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创新产品形式和传播手段,提高产品生产和流通能力。尤其要注重文化资源与餐饮、服饰、玩具、家庭装饰等产品的结合,打造和延伸产业链条,使文化产品走到更多的百姓身边。同时,对适宜综合开发的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以园区式、集群式开发提高文化资源转化的效益。
——— 以产业融合凝聚文化资源转化的合力。文化资源转化是一个 系 统 工程 ,单靠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很难高质量完成,需要多种要素、多类产业高度融合,需要多个企业、多个部门、多个地区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应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主动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其他业态融合;各类企业应加强合作、分享信息、整合要素,推进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各个地区尤其是文化资源类型相近的地区之间应在资源开发规划、项目策划和实施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培育文化产业品牌。
——— 以政府扶持营造文化资源转化的环境。政府应积极发挥“修路”、“架桥”、“护航”的作用,打造文化资源转化的政策引擎和有效平台。一是要建立文化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编制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确保文化资源有序、有效开发。二是要完善和落实政策,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等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开发河北优势文化资源。三是文化、旅游、金融、人力资源、工商、税务、规划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探讨服务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的新方式,共同建立和完善要素交易和信息发布平台,形成推进文化资源转化的有效机制。当前,尤其要做好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工作,破解文化资源开发中的融资难题,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文化消费场所的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发布和综合指导力度,扩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的影响,提高其知名度。
(作者系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