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3 肆意发行制造全球流动性过剩
3月19日,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董事长罗奇在北京表示,美国等西方社会将流动性过剩之根源归咎于中国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错误的逻辑。
“一个基本事实,美元本位制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元疲软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通货膨胀。这一点,我们从美元的汇率和有关商品的价格走势关系中看得非常清楚。”德意志银行全球分析师高登表示。
据有关国际机构研究,近年来全球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根源一定是美元发行过度。即美元发行过度必然导致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2001年初,美联储开始一轮减息周期(主要为应对互联网泡沫破灭和随后的911恐怖袭击所可能导致的经济衰退风险),美元汇率一路走低,跌幅超过30%(相对一篮子货币,下同)。2007年中期,次贷危机凸现,美联储被迫再次连续减息,大约6个月后,通胀期趋势遂再度恶化。
“持续低息政策意味着美元的发行量的上扬。”中央财经大学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美元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全球原油价格走势之间的负相关至为明显,充分说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正是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或美元货币之泛滥。
黄金价格与全球原油价格一样,亦成为衡量全球经济体系通货膨胀趋势的主要指标。黄金价格历来是衡量全球通货膨胀趋势(或美元货币供应量)最有效的指标之一。从2001年至2008年,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超过30%,同期,黄金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50%。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不是全球通货膨胀的原因,而是结果。全球通货膨胀的根源是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全球流动性过剩。
国际观察人士表示,全球流动性过剩、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严重背离、资产价格暴涨暴跌、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次贷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存,乃是当代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总根源则是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
聚焦 4 充当世界货币获取“霸权利润”
有关专家和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元通过是美国主权货币又是世界货币的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为美国创造福利而让其他国家遭到利益损失。
据日本日兴资产管理公司研究,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为“双赤字”融资,增加本国国民福利。据统计,2003年,美国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国际铸币税约为231亿美元,至2003年已累计获得传统意义上的铸币税约为4319亿美元,1990-2004年,平均每年获得的传统意义上的铸币税为181亿美元。
鲁政委表示:“在美元霸权主导下,美国轻松获得世界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对技术创新、真实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在世界经济总财富相对不变的情况下,美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财富分配是一个零和博弈,美国获得的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其他经济体的损失。”
据机构估计,1967-2006年美国的外债累计为3万亿美元左右,美国通过美元(兑黄金)贬值90%,使债权国的总损失达2.7万亿美元,年均损失达675亿美元。
美元霸权从短期来看美国获得短期超额利益、外围国通过增加出口、吸引外资等方式推动了本国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使外围国家陷入各种形式的“美元霸权陷阱”。
外围国陷入的各种“霸权陷阱”首先是经济增长模式陷阱,在美元霸权主导下、外围国具有偏好美元储备的倾向,因此大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形成了本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不足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二是外汇储备管理的“美元陷阱”,即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外围国陷入“增持美元储备进一步增加汇率风险、减持导致的美元贬值又使已有外汇资产缩水”的“两难冲突”。
其三是金融危机传递陷阱。美国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大多数是因为自身原因导致的,危机产生后很容易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信心渠道传递到全球(如发源于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记者 方家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