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缓慢,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眼下的当务之急。这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国经济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另一方面,促进内需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意义。
虽然战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得当今世界更像一个大市场,但是民族国家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以及其所具备的强大的管制能力的事实,仍然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各主权国家对于本国市场的管制权会影响到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进而影响各自的权力地位。
从国际关系史上看,通过利用本国市场来影响它国政治行为和外交政策的例子很多。二战后初期,美国对于日本的政策就有这样的特点。日本投降初期,美国推行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政策,但随着美苏冷战的爆发以及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几成定局,美国不得不转而支持日本,并大力支持日本的经济复苏。在最初的一段时期,美国为了满足日本对原材料的需求,同时也是出于离间中苏关系的目的,同意日本和中国大陆进行贸易往来。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的封锁,并迫使日本中断对华贸易。此外,美国还要求日本通过与东南亚和南亚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成效并不明显。而且,随着朝鲜战争停战前景的出现,来自美国特需订货也不断减少,结果日本对外贸易不断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各界十分不满,出现了要求恢复并扩大同中国贸易的呼声,并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这引起了美国的不安。于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文件要求“尤其为日本商品进入美国提供便利”,防止日本依赖中国和共产党控制的其他地区。艾森豪威尔上台后也坚持了这一方针,并于1954年决定与日本进行关税谈判,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从而为日本全面融入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
无疑,这是一个利用市场来实施本国外交政策的典型案例。这充分说明了,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且愿意把它作为施加政治影响的手段的话,就能够有效促进国家利益的实现。
中国崛起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变化。这突出变现在中国出台任何政策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国际政治意义。在这个全球化和民族国家共存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任何经济关系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拥有广阔市场的大国,都可以凭借对本国市场的管制权来影响他国的政治行为和外交政策,以此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拥有无法估量的国际政治经济意义。(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学者 王慧彬)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