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遏制房价政策落实令人忧
虽然在两会期间,对地价、房价上涨的声讨不绝于耳,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但两会刚闭幕,首都的房地产市场就出现了如此高的地价,并把五环边的房价推入5万元时代,有市民质疑并担心:两会对房价影响甚微。
国企、央企“地王”冲动从何而来?
两会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了多个“地王”神话的中国海外集团总经理孔庆平表示,作为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营业务的国企,进行土地储备的做法无可厚非,“人们经常把商品房比作面包,把土地比作面粉。一个做面包的企业去买面粉,是件十分正常的事情。”
同样,一些主业并非房地产的央企负责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负责人,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是“职责所在”。
由此可见,央企、国企的拿地冲动并非简单的非理性投机。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国企、央企对推高地价、房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究其根源,则是一系列制度因素和市场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动,也包括仍然严峻的市场供需矛盾,国企、央企的“大手笔”不过是成就高地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梁季阳明确指出,房地产市场的病根在于土地垄断,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地王”的头衔虽然归属于不同的开发企业,但购地的资金却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地方政府的腰包。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房地产交易中最大的受益者。不少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50%。
对于“土地财政”的改革,各方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议尽快推行物业税,以此改变单纯的卖地财政;也有专家提出将土地财政完全收归中央,再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于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无论具体方式如何,目前土地买卖与地方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都已经到了亟待调整的阶段。
“招、拍、挂”制度亟待调整
除了饱受争议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形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资金规模不对等的情况下,单纯的价高者无疑将导致对民营资本的挤出和个别开发企业对优质地块的垄断。
对此,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表示,“招、拍、挂”的方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不是最佳的方式,可问题在于,除了招拍挂,目前还有哪种政策能够替代它?
虽然此前北京、上海等地都曾经尝试过使用“暗标竞投”的模式改良“招、拍、挂”,不过在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对“暗标竞投”是否会变成“暗箱操作”的疑虑依然存在。相比之下,价高者得起码实现了透明与相对公平。
上海易居房地产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合理的地价形成机制,不能仅采取“价高者得”的简单拍卖方式。综合考虑开发质量、售后服务等条件的招标方式应该更多地引入到今后土地的交易当中。
土地供应有限房价不会降
中经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认为,两会从调整结构、规范土地市场等方面都给出了调整信号,但市场有市场的规律,现实就是土地供应有限,而且优质地块越来越少,开发商自然会极力拿地。从土地市场的竞争热度看,地价居高不下,各行各业都想分享房地产的高利润,但土地供应有限,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北京的房价基本没有降价的可能。
地价房价互推已成恶性循环
北京中原三级市场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北三环与东五环的楼面价格都接近3万,只能说现在的土地市场是一个完全的卖方市场,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到了一个很恐怖的地步。只要有地就是地王成了市场的常态。
他指出,郊区房价的暴涨,主要原因是购买需求因炒作而外延。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房价增长,因此购房者只能到郊区买房,需求不断外移,造成郊区的房源局部开始供不应求。而郊区的高房价又反向影响到城区的房价,目前楼市的价格已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二次房改议案内容披露
按收入高低“三三制”
在社会舆论和上百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动下,二次房改有了实质性进展。3月14日,二次房改的倡导者李明告诉记者,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和迟夙生分别领衔30余位人大代表提出的深化二次房改加快住房保障法立法的议案,已经列入本次人大会议正式议案。
代表们在这份议案中提出,希望由政府主导提供住房服务,根本目的是解决夹心阶层的住房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种住房制度,三类供地方式,三支队伍参与”。
三种住房制度: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性住房制度,针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以及针对高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体制。
三类供地方式:政府划拨方式供地、“四定两竞”招标用地和商品房的“招拍挂”方式供地。
三支队伍参与:政府、民间非营利公益性建房机构、建筑开发商共同参与。
迟夙生表示,“二次房改”议案虽然被列入正式议案,但如要成形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