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0亿元,集交易、研发、物流、旅游于一体的辛集中国国际皮革城建设如火如荼,今年9月竣工后,它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皮革产品交易中心
“咦,你们‘皮都’也生产纺织服装吗?”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辛集市皮革城名花皮装店,刚进门就听见一位消费者指着柜台里的样品发问。
名花皮业公司董事长李占生笑呵呵地取下一件服装递给他。“啊,原来是皮衣!这么薄、这么轻,我还以为是布料的呢。”消费者赞叹。
记者禁不住也上前拎起这件皮装,竟然发现它比羽绒服还轻,完全颠覆了头脑里传统皮装又厚又沉的印象。“这是我们去年打造的王牌——— 超薄水洗皮装,厚度只有0.3毫米。不仅轻薄,而且克服了皮衣清洗困难、不便熨烫的缺点。”指着店内200多个新款,李占生自豪地介绍,如今辛集皮衣不仅面料时装化,款式也与国际时尚接轨。
皮革业是辛集市第一大支柱产业,1148家皮革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素有“中国皮都”之誉。但长期以来,辛集皮衣85%以上出口俄罗斯,走的是以量取胜之路,产品粗放、品种单一、质次价低。
曾经“傻大粗笨”的辛集皮革业,怎样启动“时尚之旅”?“国际金融危机,让辛集皮革业遭受重创。”面对记者的提问,辛集市制衣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许泯说,危机面前,辛集皮革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
譬如,多数皮革企业没有专业设计研发人员,主要依赖模仿,在同规模、同档次、同款式上相互挤兑。品种热销,就一哄而上;市场清淡或产品严重滞销时,就低价竞销、恶性竞争。
国际金融危机惊涛拍岸。老路走不通了,如今,这一传统产业的新路在哪里?
2月27日,在东明实业公司的研发中心、设计室里,来自中国皮革研究院河北分院的工程师,正在指导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着各种试验。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不惜重金聘请专家,抓紧研发‘秘密武器’呢!”东明实业董事长谢少明说,今年初,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员和资金,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准备在旺季到来时投放市场,抢占行业制高点。
“正月初八一上班,我们的10多个工程师就被皮革企业抢光了。”辛集市皮革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师李春阳介绍说,企业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的意识越来越强,市里专门成立了皮革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帮助他们破解科研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等难题。
据介绍,辛集市启动了人才发展计划,通过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开办皮革技校等形式,加快人才培训。同时,积极探索成立皮装设计开发公司,加快与香港、韩国、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国际知名企业的协作,带动制衣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目前,辛集市与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建立皮革服装研究所,与西北轻工学院、四川大学联合设立实验基地,80多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开发设计机构,还聘请意大利、芬兰、美国、德国等国的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借脑、借智、借人开发研制新产品。
紧跟市场研发新品,加快转型力求突破。一年多来,辛集皮革业投巨资引进意大利、法国等国先进设备100多套,开发裘皮服装、羊绒服装、尼克服以及羊皮鞋面革、毛革一体、牛皮沙发革等200多个新品种。
2月26日下午,在宝德福制鞋公司,记者看到的是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宝德福是辛集少有的几个危机中效益没有下滑的企业。“我们的产品全部出口美国,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朱经理介绍,去年辛集梅花皮业公司与台湾鞋企合作组建了宝德福制鞋公司,年产高档皮鞋1140万双,从此辛集结束了只有鞋面革、没有制鞋企业的历史。“辛集皮革制品主要是皮衣,其他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产品品种单一,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弱。现在皮革产业正在加快拉长产业链条,开辟新的市场。”许泯介绍,大力引进一批高档制鞋、皮沙发、汽车坐垫等产业链项目,将实现皮革产品就地生产、就地转化、就地升值。
2月27日下午,路过石黄高速辛集出入口,记者看到东明服饰、佰利特皮装两个精美的大型路牌广告十分醒目。“现在,企业的品牌意识非常强烈,像这样的广告以前从来没有过。”许泯感叹说。
经过贴牌生产的创业阶段,辛集皮革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目前,已有束兰、东明、伊鹿奇3个品牌皮装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4个获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称号。去年,辛集市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及产品主销区的地方电视台展开宣传攻势,强力推介“辛集皮革”品牌。
自主创新,打造名牌,延伸产业链条,辛集皮革“三级跳”奋力跳出困局。据统计,去年,辛集皮革业工艺技术创新成果50多项,开发高附加值、高创汇新产品30多项,国内、国际贸易强劲增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