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错失的新一轮竞争
今年1月,在美国拉斯韦加斯闭幕的第43届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上,3D概念成为绝对的主流。索尼、夏普、三星、松下、东芝、LG 六大家电巨头同时推出了具有3D显示功能的大屏幕电视。松下宣称,今年将向市场推出100万台3D等离子高清电视、3D蓝光播放器和3D眼镜。索尼也表示,到2012年,3D产品的销售将占索尼电子产品一半以上的份额。
与此同时,《阿凡达》、《变形金刚2》等一大批好莱坞的3D电影也纷纷登场,在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卷走了惊人的票房。此外,3D照相、3D打印、3D互联网、3D虚拟世界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从二维最终过渡到三维,已是时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但是,以3D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打响之时,我们能否抢得先机呢?
从行业发展来看,以彩电企业为代表,国内主要彩电企业纷纷表示对3D市场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多数业内专家认为,国内电视产业数字化和高清化的水平比欧美和日本市场分别落后3到5年的时间,而3D是比数字化和高清化更高级的概念,其普及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短期市场很难被看好。而且在中国3D标准缺失的情况下,3D电视市场的节目制作数量在3D产业中尚不足1%,3D电视节目制作还处于空白状态。
从技术储备来看,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不无担忧地说:“目前三维CAD/CAM软件的核心技术仍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手中。我国的三维CAD/CAM市场几乎被国外产品完全垄断。每年我国制造企业采购三维CAD/CAM软件的金额高达几十亿元,而且还在以每年 20%的速度递增。这种尴尬局面不仅使得制造企业承受了高昂的成本压力,而且支撑产品创新的核心工具受制于人,存在重大的信息和知识产权安全隐患。”
“2010年是3D从殿堂走向大众普及的历史转折点。3D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历史起跑线上。”鲁君尚表示,目前在前沿技术上,国内外差距还不太大,我们必须尽快制定3D产业标准,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尽可能多地培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和现代3D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我们缩小与西方同行的差距,甚至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
拥抱人人创新的时代
在前不久举办的2009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上,中国海洋大学的工程冲击力队凭借作品《爬壁吸尘车》一举荣获一等奖。事实上,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是些大三的学生。
“有一次,我上网看新闻,得知擦玻璃幕墙的‘蜘蛛人’工作非常危险,便萌生了做一个可以清洁玻璃幕墙的机器装置的想法。”团队成员戴源说,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便和同学查资料,尝试着做出一台能飞檐走壁的吸尘车来。
尽管这是戴源第一次尝试制作一款结构复杂的产品,但使用3D软件进行设计,各种零件的装配关系,尺寸比例都可以在电脑上运算完成。在一边上课,一边学习软件各项功能的情况下,他和同伴花了一个学期时间,就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如果没有3D软件帮忙的话,我们得用ABS塑料一遍遍地做出实物模型来进行检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要花数千元去买零件和原材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戴源表示,使用3D软件,除了能设计出外观,还能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把受力点的数据输入软件进行仿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各个部位的实际受力情况分析:红色表示非常危险,蓝色表示安全,这样,原先的设计中有哪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地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修改尺寸或更换材料来解决问题。
“在全国3D大赛中,涌现出很多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优秀作品。”鲁君尚表示,三维数字化、网络信息化、仿真虚拟化等3D技术的应用,让创造成本不再高昂,很多普通人都能参与其中。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