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米、洗菜,喝牛奶、吃鸡蛋……许多人并不知道,烹饪和饮食的小细节中还有大学问。重庆市营养学会的专家指出,采用适当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更能保持食物营养,否则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烹饪方法不但包括煮、蒸、焖、炖、烙、炒、炸、煎等,还包括保藏和前处理等。在食物的前处理过程中,人们一些认识误区导致的不当操作方式,极易造成营养物质破坏或流失。
淘米并非次数越多越好。大米表面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如果淘洗两三次以上,可使其损失三分之一至七成。蔬菜也不能长时间浸泡或先切后洗,尤其是青菜,否则水溶性维生素会大量损失。蔬菜的烹饪方法,一般主张“先洗后切”、“切后即炒”、“急火快炒”、“现做现吃”。据测定,大火快炒的蔬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若炒后再焖的损失将达59%。
专家指出,一般来说,煎、炸等对食物营养素破坏很大,高温还可使食物中一些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如含淀粉高的马铃薯,高温油炸后产生的大量丙烯酰胺,就是有害物质。
此外,喝牛奶、豆浆和吃鸡蛋,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刚挤出来的牛奶含有很多细菌,包括致病菌,不可直接饮用,家庭中饮用牛奶最好加热煮沸两三分钟。此外,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者比例较高,可选用低乳糖奶或奶制品,并切忌空腹饮奶。豆浆一定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因为大豆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喝生豆浆或未煮沸的豆浆,几分钟后就可能引起中毒。一些人喜欢吃半生不熟的荷包蛋或水煮蛋,甚至直接吃生鸡蛋。事实上,生鸡蛋的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利用,而且可能有病原体侵入,而煮熟后食用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