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来袭,美国华尔街不少老牌投资银行轰然倒地。然而在不远处百老汇大街旁,高盛集团没受很大冲击,甚至凭借政府救助翻身成为“赢家”。
与全球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高盛资产规模不是最大,员工人数不是最多,赢利能力却遥遥领先。
贪婪、拜金、偏执、雄心勃勃……围绕高盛,争议之声从未停歇。
低调难掩高调
美国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85号,一栋褐色办公大楼。没有企业标识,没有公司名字,门口墙上仅有门牌号码。
天色微明。不少人身着黑色职业装,手持黑色公文包和黑莓手机,匆匆走进大门,穿过几乎空无一物的大厅,前往各自办公室。
与外界一些传言相反,办公室内没有价值8.7万美元的手工地毯或单价5000美元的废纸篓。办公楼提供热咖啡,但送到办公室时往往已经凉了。
这是高盛集团总部所在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芬身穿灰色西装,戴着自行车图案的领带,端着一大杯凉咖啡,坐在30楼一间办公室里,以开玩笑的口气告诉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啊哈!你逮到我们秘密策划瞬间。”
高盛不是世界上最大银行,员工规模不及一些商业银行十分之一。它不是世界上最富有银行,资产总额大约1万亿美元,而汇丰银行资产规模是2.4万亿美元。
不过,高盛赢利状况在全球金融机构中首屈一指。2000年至2008年期间,高盛每年人均创造利润22.2万美元;而最强竞争对手摩根大通公司同期数字为13.3万美元。
与美国分公司类似,高盛设在英国的分公司奉行低调路线。每年发奖金时,伦敦分公司负责人迈克尔·舍伍德和理查德·格诺德会提醒员工不要对外张扬。大多数员工听取这一建议,选择把高额薪酬投资于房地产、而非奢侈品。合伙人朱利安·梅斯里尔多年来驾驶一辆半旧的日产“阳光”汽车,毫无换车之意。
不过,并非毫无“奢侈迹象”。以伦敦分公司为例,企业内部设有专门厨师、健身房、诊所和托儿所;员工享有超出标准水平的医疗保险;员工搭乘出租车费用可全额报销;员工子女就读于私立学校。如果家长对所在学区私立学校不满意,高盛干脆出资开办新学校。
贪婪招致痛批
从2007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到2008年升级为金融危机,华尔街众多老牌金融机构接连倒下。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证券公司遭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由政府接管,贝尔斯登公司“贱卖”给竞争对手摩根大通……
政府、业界人士及公众指责投资银行贪婪而不计后果,以致危机,令数以千计民众难以维持生计。然而,获政府援助和担保抵押而起死回生的华尔街精英却继续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招致外界猛烈批评。这当中,高盛为自己拿下“强盗贵族”、“经济破坏者”、“秃鹫式资本家”等称号。
高盛在全球范围有大约3万名员工,2009年人均薪酬大约70万美元,而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以千万美元计。这令同行侧目,更令大众咋舌。
美国《滚石》杂志形容高盛为“一只吸血大乌贼,缠绕在人脸部,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之物”。
虽然承认曾在资本市场泡沫里“兴风作浪”,以致诉诸政府救助才走出险境,高盛却丝毫不以继续发放高额薪酬为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布兰克芬不但宣称“我们很重要”,更断言“我们肩负社会使命”。
“我们帮助企业筹集资本,令企业得以壮大,从而创造财富,进而保障就业。人们有了工作,则有助于企业壮大,继而创造更多财富。这是个良性循环,”布兰克芬说。
高盛2009年第二季度赢利34亿美元,令高管们分红时“底气十足”。一些人提出,只有让投资银行重拾先前办事风格,比如发放高额薪酬,经济大环境才有可能走出阴霾。按照布兰克芬的说法:“如果金融体系完蛋,我们这行完蛋,那么其他所有人也会跟着完蛋。”
美国剧作家戴维·黑尔称这种论调为“敲诈勒索”。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卢西恩·别布丘克说,对高盛员工而言,眼下经济形势欠佳,就业机会,尤其是高薪职位减少。哪怕高盛不发放高额薪酬,员工也不太可能惦记跳槽。
不少分析师说,高盛一方面为大型企业、养老基金等客户从事证券交易,另一方面为这些证券所涉企业提供咨询,这就好比赌场经营者知晓每名赌徒行为,再利用所掌握信息为自己谋取利益,有失公允。
高盛则辩称,获取更多市场信息有助于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好咨询,不存在滥用信息、违反监管法规的嫌疑。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