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小企业,诞生和发展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中坚力量。据有关官方数据,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9.3%,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占上缴税收总额的48%,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据官员介绍,这几年来,从国有企业下岗、分流职工80%以上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中小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一些高校毕业生也把就业选择在中小企业,还有一部分退伍军人也在中小企业得到了安置。应该说中小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体,在扩大就业、增加老百姓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小企业堪称“中国的饭碗”。就是这个“中国的饭碗”,在金融危机中都经历了什么呢?当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延绵而来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订单没有了,相当一部分企业停工、停产、限产、倒闭,仅因此返乡的农民工就高达2500多万,对劳工输出地省份的社会安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出面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安抚工作,中小企业的惨状可见一斑。但就在这个时候,某些地方长官居然对此视而不见,说倒闭的都是落后生产力,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并提出了“腾笼换鸟”政策,要把传统制造业都淘汰和转移出去,使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而在此后的四万亿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中,这个受冲击最大的企业群体并没有首先得到救助,地方政府和国企占尽了先机。据报道,去年9.5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近40%,总量近3.8万亿元。其中,县(市)级融资平台占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总量的75%,加上各类国有企业和重点项目的争相融资,估计70%到80%新增贷款都跑到了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手中,中小企业所占份额少之又少。银行信贷如此,国家投资就更不用说了,几乎被政府和国企所垄断。据北京市工商联2010年1月27日发布的调查,在4万亿元投资中,北京能够享受到相关产业扶持或财政补贴的中小企业仅占12.7%,其中相当多的非公企业并非直接享受到国家投资,而是“成熟效应”使得其中一些企业在国企受惠过程中分得“一小杯羹”,绝大多数的非公企业享受不到政府的优惠政策。由于北京具有“近水楼台”优势,全国中小企业间接受惠比率不会高于10%。国家投资要不到,银行贷款贷不来,“中国的饭碗”就是在这种近乎自生自灭的环境中生存。说中小企业在本轮刺激经济过程中被“边缘化”,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还不算,还有“国进民退”,强制剥夺,行政干预,政策挤压。当山西省消灭了2000多个小煤矿,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失去工作机会的时候,有谁还能想到过他们的利益?
中国经济稍有好转,一只脚还没从危机的泥潭完全拔出来,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退出”了。先是准备金率提高,紧接着就是银监会的一道道令箭,责令银行限期收回贷款。压缩、收回贷款收谁的?政府和国企是大爷,贷款肯定是没法收的。从最新报道看,各级银行都在“保重点客户”,就是保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只能再一次遭殃了。一般工商企业首当其冲,一定免不了被银行“逼债”的命运,要不然,银行如何向银监会交差?本来就没有得到多少贷款支持,银根一收缩,第一个要命的就是中小企业。人人都说是“流动性泛滥”,但真正“流动性泛滥”的是国企,而收紧的银根却没法治这个泛滥的流动性,而只能从中小企业这个“流动性缺乏”的地方下手开刀了。中国的宏观调控,调来调去就是这么一个荒谬的逻辑,“流动性扩张”没法扩张到最需要流动性的地方去,“流动性回收”却首先把最需要的流动性收回去了。中国经济面临又一次考验,这次考验不是危机造成的,而是一次“政策考验”。“天灾”还没过去,“人祸”又要来了。当我们如此这般地“折腾”市场“折腾”经济的时候,我们还谈什么科学发展观?
“中国的饭碗”面临又一次危机,中小企业的境遇值得我们关注。宏观调控的本意是运用市场规律调节市场,弥补市场的某些缺陷,而我们却往往将宏观调控放到了市场的对立面,作为一种行政权力加以运用了。如果宏观政策没有办法有效地作用于市场,而总是和市场的需求唱反调,那我们还要这个“宏观调控”干什么?君不见,多年来在宏观调控领域名不见经传的“银监会”这次大出风头,一道道令箭往下发,却全然不顾这些“令箭”射到哪里去,你就知道宏观调控中权力的地位和作用了。个个都有道理,人人理直气壮,就是没人理会“中国的饭碗”是死是活,中国的经济和就业到底会出现什么问题。当中国银行业2009年大放“贷款卫星”的时候,不知道以防范风险为己任的银监会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难道银监会不觉得应当为此负点什么责任吗?
中央一再重申2010年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这当然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得出的客观结论。但是看看我们实际做的,看看不断下跌的证券市场,我们就知道现实是一个什么样子了。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忧患只有“泡沫”,那我们何必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的专家学者官员智囊们老是念错中国经济发展的经,不断用他们“聪明的脑袋”折腾着产业和市场,中国经济还有什么“健康的发展”?2008年央行面对已经到来的金融危机,一根筋紧缩再紧缩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我们警醒吗?
当新一轮“调控”方兴未艾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问一句:为什么遭殃的总是中小企业?!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