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陵,明十三陵,黄帝陵,到今天的曹操高陵,“陵墓经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特别对我国中西部的后发地区,具有极其巨大的吸引力。
陵墓经济的马达已经发动,滚滚洪流,很难阻挡。但目前在我国文物古迹的商业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主要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无序的开发规划。比如,某公司为招徕游客,在秦始皇陵寝殿遗址开辟数千平方米的广场。尽管后来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压力,拆除了一些仿古建筑,但其后又在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破坏了秦始皇陵的完整性、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真实性。
其次是缺乏有效的项目监管。比如,西汉景帝的阳陵交给某公司经营后,公司在未采取任何技术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考古现场打开,对游人开放,以致大批珍贵文物遭受严重损坏。
再次是盗墓破坏和地方腐败。比如洛阳邙山古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东方金字塔”之称,但该墓因黑砖厂的建设和村民私挖盗墓而遭到严重损坏,极大削弱了它的开发价值。
商业开发和文物保护并非对立,而是文保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但陵墓开掘必须以民生为先,量力而行,不要损害当地民生问题解决。真正要做到产业促进文物保护,以文物保护带动产业开发,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编钟之乡”的账本
1970年代,随着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的一位名叫“乙”的君主墓被发掘,精美古乐器“编钟”和出土地“随州”被世人所知。曾侯乙的墓葬也被称为“曾侯地宫”,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战国时期最豪华墓葬之一,出土了战国时期15404件的精美文物。
据了解,近年来随州市对文物保护和开发的投入达数亿元人民币。但至目前,曾侯乙墓及编钟的投入和保护费用支出远远大于进账。
2008年12月8日,投入8000万元建设的随州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储藏了曾侯乙墓出土的部分文物。2009年,随州博物馆虽然接待了近90万名游客,但作为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共博物馆,上百万元的编钟演奏和外出展演收入显然只有投入的零头。
随州市文化体育局副局长、文物管理局局长王良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对文物的保护和展览不是为了直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要发挥文物本身的效益,从而最终产生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据王良成透露,目前已经勘探出的曾侯乙古墓群达12平方公里,地下埋藏着200多座两周时期大大小小的墓穴。目前,古墓群已经列入了国家保护规划,至于是否开发需要等待条件成熟。
据介绍,目前对于编钟复仿制品的开发,随州还处于起步阶段。王良成认为,相关工艺品的开发将会成为未来文物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据了解,随州文物局最近正在联合相关部门计划研讨编钟的外观和使用专利。(记者叶建国 王勇 王群 ★李姗姗/北京、陕西、河南报道,记者李凤桃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