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引发了广泛争论。记者调研发现,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装备依赖进口现象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光伏产业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同时又缺乏一些高新制造产业的支撑,因此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我国光伏企业多数还是“代工车间”。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太阳能产业将继续走上单纯“制造大国”而缺乏技术创新的老路,亟待引起重视。
·多晶硅"命悬"高能耗 外胖内虚
光伏产业链上装备进口产品“当家”
硅料提纯用的是德国改良西门子法,硅片生产多晶炉是美国设备,生产硅片电池七道工艺,五道需要进口设备……记者最近在调研中广泛接触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很多企业在宣称设备精良、工艺先进时,无不例外都“骄傲”地表示:“我们的设备都是进口的”。有识之士称这不算骄傲,而是惭愧,这暴露了我国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特别是装备制造技术缺失的困境。
位于江西新余市的江西升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台资企业,其800亩的厂区紧靠 世 界 最 大 的 硅 片 生 产 企 业 赛 维L D K,5年规划太阳能电池产能1000兆瓦。但从2008年开工至今,公司只建成了2条生产线,目前产能只有80兆瓦至100兆瓦。公司总经理彭金龙说,虽然目前公司生产的电池供不应求,但受设备的制约,其他生产线迟迟无法上马。他说,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清洗、植绒、印刷等设备,国内要么没有,要么质量不好。而到国外购买,从预付订金到交货,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
“50万元1吨铁,肥水多流外国田。”刚刚投产的江西赛维百世德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加镇则更加痛心于我国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业落后的状况。百世德致力于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的研发制造,这是一种将透明导电氧化物T C O沉积在玻璃板上形成硅基半导体层,并利用其将阳光中的光子转化成电流的光伏技术。相比晶体硅电池,硅薄膜电池具有工艺流程少、生产周期短、耗材少、能耗低、无毒无污染等优势,但设备昂贵、投资大,一条生产线就超过1亿美元。郑加镇说,公司设备大部分来自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其中用于沉积硅薄膜层的核心设备专用微晶反应室,其实就是一台300吨的铁,却要2000万美元,折算下来就是50万元一吨铁,而且一条线就要4台。如果这些装备能够国产化,可以节省大量资金。
除了核心设备,国内光伏配套产品的生产技术也非常落后。江西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和赛维LD K共同出资成立的一家企业,以生产多晶硅铸锭用石英陶瓷坩埚为主业,供应赛维LD K硅片生产线铸锭使用。2008年硅片价格最高峰时,这种坩埚国外进口需要1万元/个,金融危机后是4000元/个,而其实际成本不到2000元/个,企业效益理应不错。但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伟说,由于技术还不过关,产品合格率不到40%,一直无法满足赛维LD K的需求。中材公司效益差强人意,赛维LD K也不得不到国外进口坩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