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佩服柳总讲的拐大弯的做法。目前的体制还有很多制约前进速度的因素,你不能对抗,又不能不动,只能绕过去。这个绕的过程是很痛苦的,明明知道我把这个玻璃门一脚踹开了就过去了,但是踹开了有可能你这个人就完了,你的事儿也完了。但是要绕过去,你会觉得内心很挣扎。”
宋延林说:“如果纯粹从效率和市场化的角度而言,民营企业有自己的优势,将来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业基因
宋延林称自己曾经是“文学青年”,但他又承认,“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或者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从大学起,商业活动就始终伴随着他,尽管从未成为主流。1990年,有经商头脑的大学生只是在学校里贩卖盗版磁带、袜子,他已经有从河南老家向武汉批发成卡车的苹果,再倒腾回大米来赚取其中的差价的“大手笔”了,“我觉得我还是有商业敏感的”,宋延林自信地对《创业家》说。
即使是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的同学,包括他自己都不认为会真的去搞科研,“要搞科研的都会选择出国,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内的研究水平还是很低”。宋延林没有出国,因为他觉得在国内赚钱很容易,他曾经一个暑假挣过8万块钱,只是用化学热敏的材料给一家酒厂做了一个防伪广告。
1998年,宋延林还在清华读博士后,参加了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兴业领头人”创业培训和“青年厂长经理培训班”,恰好遇到港商霍英东的三子霍镇宇。与李嘉诚看中数码网络不同,当时霍氏正准备进军生物医药领域,而宋延林正好在活性氨基酸技术上有研究,霍镇宇准备给他投资1000万港元开公司,宋延林占20%的股份。
对于初次创业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个梦幻般的开局,但是由于没有预先审批,公司又注册在学校,他无力掌控,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个公司如果我能做主的话,虽然不见得就能做成,但是我可能完全走商业这条路线了。”宋延林说。
2006年,宋延林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样的资格通常被认为适合走纯粹的学术道路,2008年参加了“联想之星”,却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在中科院工作的10年中,宋延林先后担任过化学所科技处副处长和中科院高技术局材料能源与化工处处长,还曾代表化学所出任一些相关公司的董事。这使得他对院办企业的问题有清醒认识。“在中国创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甚至不仅仅是商业问题,还必须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宋延林强调。
“5年前我觉得我还没有能力去处理产业化过程中众多复杂的关系”,现在,宋延林认为自己是纳米材料绿色印刷制版项目产业化最合适的负责人: 最了解技术本身、有一定的商业敏感、且在体制内锻炼多年,但他知道,商业不像科研,可以在不断的试错中走向成功,“创业者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一个地方摔一跤,方圆50公里以内就不能再同样摔跤了” 。
“知识分子有自己的局限,容易优柔寡断,容易钻牛角尖,还容易文人相轻,这些都不利于做企业。商场如战场,湘军名将胡林翼曾将其‘平乱’策略归结为‘杀人如麻、挥金如土、爱才如命’十二个字,我的理解就是说要处事果断、有气量,还要求贤若渴,我时刻用这十二个字提醒自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