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阶段,产品取胜。
三大门户都靠上市圈的钱活下来了,但谁活得好?取决于谁的产品硬。新浪强,是新闻做得好,流程严谨。网易强,是邮箱做得好,技术过关。很长一段时间搜狐都不强,就是没个数一数二的产品。
这个阶段的典型并不是上面三家,而是三大门户上市后4-5年才上市的第二波:百度、腾讯、携程。百度的产品是搜索,有技术门槛,当时更有钱有势的三大门户也想做,都没做起来。腾讯的产品是QQ,需要持之以恒的耕耘,耐得住寂寞,当时至少有十家也做IM的,但都早早收兵,直到今天腾讯靠一个QQ基座建起帝国。携程的产品更抽象些,是个订票的管理流程。为什么对手Elong一直亏损,而且跟携程差距越来越大,因为携程内部极为精细化的管理,比如西格玛,360度考评,等等。
到了2007年才上市的阿里巴巴这里,产品已经是一个体系。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之间相互借力、相互支撑。单一产品再好,已经不能够对抗或者颠覆一个体系。体系是产品竞争的高级形态。
第三个阶段,制度取胜。
其实到了产品体系这个阶段,产业格局已经不容易被颠覆了。今天的QQ系、阿里系、百度系,基本上牢不可撼。但还不够彻底,产品再上一个层面是资本,产品的维系靠人。同时在资本和人的层面做好防御的解决方案就是制度。
现在浮出水面的制度创新有两个:内创业/控股平台,和联盟。先讲前一个。从创业者角度来讲,是内创业,从为创业者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的母公司角度讲,是控股平台。这两样加在一起,就把一个独立于现有平台的颠覆者崛起的可能降低很多。创新的机会和人才,基本都在原有平台的框架下发展。于是,中国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开始不断的有子公司上市,比如搜狐的畅游,盛大的华友,新浪的乐居。
与这两个创新如影随形的,是大公司开始越来越多的担负VC/PE的角色。在一个创新市场里,VC是起支持新人、颠覆老人,PE起颠覆格局、大洗牌的历史使命的。但当大公司自己出钱做VC/PE,支持新人的使命能够延续,但老人是不被颠覆的,格局是不被重塑的。
现在我们看得见的拿出大笔钱买公司、入股、支持创业的大企业就有盛大、阿里、新浪、Google、Facebook等等。它们各自的操作细节有差别,但本质都类似:形成一个支持创新的资本和公司架构体制,以把创新内化。
最后一个制度创新,就是联盟:巨头和巨头不再掐架,而是反过来合作、分账。比如金山把自己的游戏给盛大做,据传史玉柱也在跟盛大和腾讯谈,要把自家的新游戏给这两家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巨头之间相互抬轿子,大家都很稳固。
你说,这样的格局容易变天么?
最后,再帮本文的“道具”史老板说两句:其实老人家此次出江湖并不是徒有个人营销,而是三者兼备。
第一,个人营销就不说了,是史老板延续机会时代的风格和打法,只不过作用有限。第二,也有产品创新,包括对游戏收入方式的改进,比如从装备收费到交易收费;不过也不可能翻天,这种产品级创新很快就会被复制。第三,也有制度安排:巨人在08年收购社交网络51;实行子公司和内创业,新产品研发就是独立预算,能拿49%的分成;还有就是找盛大和腾讯联合运营。不过这也不是老史的发明,模仿而已,自保而已。
所以连老史这样的创新怪才和江湖大佬,也在整天的模仿和被模仿,再附加一点八卦佐料,愚以为,互联网这个江湖,确实没啥兴奋剂,当然也没多大变数了。
责任编辑:cprpw